
唐 代 阳安 桥名。因送别止此,故名。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雍陶》:“ 陶 典 阳安 ,送客至 情尽桥 ,问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故桥名 情尽 。’ 陶 命笔题其柱曰‘折柳桥’。自后送别,必吟其诗,曰:‘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 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 折柳 ,任他离恨一条条。’”按, 阳安 ,古郡名, 唐 天宝 元年改 简州 置,治所在今 四川 简阳 西北。
“情尽桥”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典故与文学背景综合理解:
“情尽桥”是唐代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的一座桥名,因古人送别到此为止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当地风俗认为送别之情至此已尽,故称“情尽桥”。晚唐诗人雍陶任简州刺史时,认为此名不妥,将其更名为“折柳桥”,并题诗:“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需注意“情尽桥”作为成语的现代引申义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建议在正式语境中优先采用其历史典故含义。若需进一步了解雍陶改名的具体背景,可参考《唐诗纪事》等古籍记载。
《情尽桥》是一个成语,意指感情走到了尽头的桥梁,表示两个人或一段感情已经走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情尽桥》的部首是“心”,表示与情感相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7。
《情尽桥》最早出现在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其中,牛魔王因与红孩儿的感情破裂,便建了一座桥,取名为《情尽桥》。
《情尽橋》是《情尽桥》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字形和现代有所不同,但读音相同。具体的古代写法暂时无法确定。
我们曾经深爱着彼此,如今却已经走到了《情尽桥》的尽头。
情感、桥梁、走到
情深似海、山穷水尽、恩断义绝
情意绵绵、恩爱如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