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辟属的意思、辟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辟属的解释

征聘僚属。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赵信国辞相》:“未几,工部尚书 徐清叟 进故事,亦讥其辟属之滥, 赵公 愈不自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辟属”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及历史语境。以下从词义、用法及文化背景进行解析:

  1. 词义解析

    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辟属”读作bì shǔ,其中“辟”通“避”,意为“征召、任用”;“属”指下属、隶属。合指古代官员通过征辟制度选拔的僚属人员,常见于汉代至魏晋时期的官制体系。例如《后汉书》中“州郡辟属,皆当以才德为先”,即强调选拔属官的标准。

  2. 历史语境与制度背景

    在汉代“征辟制”下,三公或地方长官可自行征召人才担任属官,称为“辟召”或“辟除”,所任用的下属即“辟属”。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选官制度中“举荐”与“自辟”并行的特点,如《通典·职官志》提到“汉世公府掾属,皆自辟除”,反映了其历史特殊性。

  3. 文化衍生与演变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辟属”逐渐退出主流官制,但其文化影响仍见于部分文献。唐代文人笔记中偶用“辟属”代指幕僚或私人顾问,词义泛化,例如《酉阳杂俎》载“某节度使辟属数人,皆以文采称”,此处即指被节度使招纳的文书官员。

  4. 现代使用与学术研究

    现代汉语中“辟属”已罕用,但历史学与语言学研究中仍作为专业术语出现。如《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中华书局)对其定义为“汉魏时期由长官自行任命的属吏”,强调其制度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辟属”一词有两种不同解释,需根据读音和语境区分:

一、读作pì shǔ(ㄆㄧˋ ㄕㄨˇ)

  1. 基本含义:指古代官员征聘僚属的行为。
  2. 历史用例:宋代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工部尚书徐清叟曾批评赵信国“辟属之滥”,即指责其过度征召下属,导致人事管理混乱。
  3. 构词解析:
    • 辟:此处读pì,意为“征召”,如“辟举”(征召荐举)。
    • 属:指下属、归属,强调被招募者的从属关系。

二、读作bì shǔ(ㄅㄧˋ ㄕㄨˇ)

  1. 成语释义:形容某人或事物具有非凡能力,能征服或驯服众人。
  2. 构词解析:
    • 辟:读bì,意为“征服、驯服”。
    • 属:指归属,强调使他人臣服的权威性。
  3. 注意:此释义仅见于部分现代词典(如),古代文献中未见明确用例,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误传。

建议:

别人正在浏览...

矮星安舆敖粟搬脣递舌傍人篱落闭秘怅尔储傅鹑甸蹈汤赴火大有迳庭得舆耳朵二祥繁俗歌括庚偿关侯故垄寒吹河马鸿祚潢潦建星见志贾憎击菒进站酒粕锯匠欬唾成珠快然溃滥亏名冷作列支敦士登纶连緑毛明曜南蛮鴂舌难心丸屏语破山寺杞梁妻清商怨散金上详善惑神龙见首不见尾石砮视险如夷朔边逃税天民听便汀线踢踢碰碰通脱外痔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