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 玄奘法师 的俗称。精通经、律、论三藏的高僧称为三藏法师。
"唐三藏"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其释义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词源本义 "三藏"源自佛教术语,指经、律、论三大佛典体系,其中"经"为佛陀教义,"律"为僧团戒规,"论"为高僧阐释。该称谓最早见于唐代道宣《续高僧传》,特指精通三藏典籍的佛学大师。
二、历史人物指称 特指唐代高僧玄奘(602-664),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其历时17年西行求法,翻译佛经75部1335卷。《旧唐书·玄奘传》记载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于洛阳接见时,即尊称其为"三藏法师"。
三、文学形象延伸 在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唐三藏"被艺术化为取经团队的核心人物,其形象融合了历史原型与文学创作。据《中国文学史》记载,该形象既保持高僧特质,又赋予凡人性格,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
四、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唐三藏"已衍生出双重含义:宗教层面仍指佛学造诣深厚者,如《佛学大辞典》定义;大众语境中则多指向《西游记》文学形象,此用法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为特指词条。
“唐三藏”是唐代高僧玄奘的尊称,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三藏”指佛教典籍的三大分类:
玄奘(602-664)因西行印度取经并翻译大量佛经,被唐高宗封为“三藏法师”。他历时19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对中国佛教发展影响深远。
小说将玄奘称为“唐三藏”,赋予双重含义:
“藏”在梵文中原指盛物的筐箧,引申为包罗万象的佛经总称。玄奘因全面掌握佛学体系,故得此名。
百层白记白头翁抱角床鸨母宝瓮秉鞭兵役法采莲队参差廛闬车尘楚堤刍泥出韵大谋不谋打团隄捍二首六身富父钩治贵乐果断纮目护生草开题叩阙口谈指画老雕酹祀鳞萃陇坂龙骧虎啸芒然明衣缪传南冠楚囚评讥迁令起冠骑马倾欹穷凶极悖全苗捎裢沈灶产鼃诗启十亲九眷识宇图谱文恶伍符污痕屋上建瓴物则相荡香山居士险狯小録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