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酸醎 ”。1.酸味和咸味。亦泛指烹调的佐料。《战国策·楚策四》:“﹝黄雀﹞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史记·礼书》:“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柳宗元》:“梅止於酸,盐止於咸,饮食不可无,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水浒传》第二九回:“ 武松 道:‘遮莫酸咸苦涩,是酒还须饮三碗。’”
(2).比喻人不同的爱好、兴趣。 唐 韩愈 《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诗:“ 云夫 吾兄有狂气,嗜好与俗殊酸咸。” 宋 苏轼 《蒜山松林中可卜居欲僦其地与元长老》诗:“暮年欲学 柳下惠 ,嗜好酸咸不相入。” 清 林则徐 《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已喜涤瑕荡秽,知嗜好之别酸咸;洵宜腾茂蜚英,信诗书之为麴糵。”
“酸咸”是由“酸”与“咸”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
本义指味觉体验
“酸”为五味之一,指醋或未成熟果实等刺激性味道,《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为“像醋的气味或味道”;“咸”指盐的味道,同书定义为“含盐的,盐味重的”。二者组合可描述食物兼具酸味与咸味的复合口感,如《齐民要术》记载“作酢法”时提及“酸咸得所”的调味标准。
引申为生活境遇的隐喻
在文学语境中,“酸咸”常借味觉体验喻指人生百态,尤以清贫艰辛的生活状态为典型。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句“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下自注“山苗可溉田,故曰‘水递’,若分诸子,则酸咸苦辣,不得其真矣”,此处“酸咸”暗喻物质匮乏的生存境况。清代赵翼《论诗》中“由来阅历成经验,酸咸殊知染指难”则进一步扩展为对生活经验的体悟。
该词体现了汉语“以味喻事”的修辞传统,兼具具象感知与抽象表达的语义层次,在古今文献中形成稳定的语用范式。
“酸咸”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字面意义
指酸味和咸味,常用来描述食物的味道或烹调的佐料。例如《战国策·楚策四》中“夕调乎酸醎”即指调味过程。
比喻扩展
文学引用
日常语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战国策》、韩愈及苏轼的相关作品。
阿毗达磨薄室北荒鼻亭神侧身撤守痴立醇酒妇人错兵大麦耽嗜达权知变顶奏都酿对阵副启凫鸭革选歌鱼勾追贯越好歹何论鹤书火伞高张紧行无好步禁苑黄口体来格瓓玕蛎槎礼容里头蠡琖陆钞靡盬明声奶瓶排折遣还峭整七字法仁庙肉囊囊生佛身量时献寿皇爽性馊酸台盏帷箔违天悖理卫鱼响彻云霄向赴鲜眉亮眼小生西国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