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祀灶的意思、祀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祀灶的解释

祭祀灶神,古代五祀之一。上古祀灶多在夏月。《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 郑玄 注:“灶在庙门外之东。祀灶之礼,先席於门之奥,东面设主于灶陘。”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求雨》:“夏求雨,令县邑以水日家人祀灶。”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诗序:“腊月二十四夜祀灶,其説谓灶神翌日朝天,白一岁事,故前期祷之。”参见“ 祀灶日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祀灶(sì zào)是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中的重要仪式,专指祭祀灶神(灶君)的行为。以下是详细释义及文化解析:


一、基本释义

祀灶指以特定仪式祭祀灶神,旨在祈福禳灾、保佑家宅平安。灶神被视为掌管一家饮食、监察善恶的居家之神,祭祀活动多集中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俗称“小年”),亦有地区在每月朔望日祭祀。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9年。


二、文化内涵与仪式流程

  1. 祭祀目的

    古人认为灶神年终会上天禀报人间善恶,故通过祀灶祈求其“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祭品常备糖瓜、酒肉,以糖糊灶神之口,寓意使其多言善事。

    来源:《礼记·祭法》载“王为群姓立七祀”,灶神位列其中(郑玄注)。

  2. 仪式演变

    • 先秦:灶神与火神崇拜融合,祭祀由老妇主持(《礼记·礼器》“灶者,老妇之祭”)。
    • 汉代:受道教影响,灶神职能扩展至监察人间善恶(《淮南子·万毕术》)。
    • 宋代后:定型为年终固定习俗,范成大《祭灶诗》详载“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的祭品。

      来源:中华书局《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2001年。


三、古籍例证


四、现代意义

祀灶习俗延续至今,成为小年的核心活动,承载着辞旧迎新、家庭和睦的文化象征。部分地区仍保留制作糖瓜、张贴灶神像等传统。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ihchina.cn)“传统节日”专题。


注:以上文献来源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礼记》《东京梦华录》等古籍版本信息参考中华书局整理本。

网络扩展解释

祀灶是中国传统祭祀习俗,又称“祭灶”或“送灶”,主要指民间祭祀灶神的活动。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祀灶是古代“五祀”之一(五祀指祭祀门、户、井、灶、中霤五种家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其核心是向灶神祈福,祈求家庭平安、吉祥如意。

二、时间演变

三、仪式与象征

  1. 供品与活动:供奉灶糖(寓意让灶神“嘴甜”)、焚化纸马灶疏(象征送灶神升天)、食糯米饭等。
  2. 禁忌:民间有“女不祭灶”之说,通常由男性主持仪式。
  3. 文化寓意:灶神被视为“一家之主”,送灶时人们相信灶神会向玉帝汇报家庭善恶,故通过祭祀祈求其美言,寄托对来年顺遂的期盼。

四、文献依据

《礼记·月令》《春秋繁露》等古籍均记载了祀灶的礼制,宋代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更详细描述了相关民俗。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仪式流程或地区差异,可参考《礼记》注疏及地方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按扣儿卑意碧环长乐殿成配陈谷慈教丹头佃户调演地球辐射带底物独出高荐关脉害人不浅旱藕豪篇河侯怀沙画翟简称翦水花洁藏介马敬姜犹绩九叠篆酒囊饭包就许橛头船絶踪库存枯木龙吟蓝采和里出外进灵心慧齿凛烈明窗净几命缕男贽披瞽迫隘破决掐算戚串青梧髯虵人单势孤肉袒弱蒂升荣社众十一水栗宿敌特知佻达外曾祖呜呼哀哉宵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