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草的意思、通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草的解释

(1).木通。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通草》:“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通草》﹝集解﹞引 苏颂 曰:“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

(2).即通脱木。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二折:“这妇人生的通草般身躯,灯手样手脚。”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通草》:“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 宋 《本草》:混注为一,名实相乱,今分出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通草》﹝集解﹞引 苏颂 曰:“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 清 夏仁虎 《旧京琐记·俗尚》:“仕宦平居多著靴,嫌其底重,乃以通草製之。”参见“ 通脱木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草是汉语词汇中一个具有双重属性的名词,既指代特定植物及其药用部位,也承载着中国传统医学的文化内涵。从词源学分析,"通"字本义为贯通、通畅,《说文解字》释作"达也",引申为疏导之义;"草"在《汉语大字典》中定义为草本植物的总称,二字组合精准概括了该植物的生物特性与药用功能。

作为五加科通脱木(学名:Tetrapanax papyrifer)的干燥茎髓,《中药大辞典》记载其性味甘淡微寒,归肺胃经,主要功效为清热利水、通气下乳。这种药用特性与"通"字的疏通之意形成语义呼应,《中华本草》特别指出其"利九窍,除邪气"的独特疗效,印证了命名中包含的功能属性。

在历史文献方面,《本草纲目》第三十六卷详述其"色白而气寒,味淡而体轻"的性状特征,并收录"通草疏利小便,清肺热"的临床应用记录。南朝《名医别录》更早载明其"去恶虫,除脾胃寒热"的原始认知,展现该词在中医药体系中的传承脉络。现代《中国药典》2020年版将其列为常用利水渗湿药,规定药用标准为直径1-2.5cm的类圆形薄片,进一步强化了术语的规范化定义。

网络扩展解释

通草是传统中药材,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学名:Tetrapanax papyriferus)的干燥茎髓。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信息

  1. 别名:寇脱、离南、活莌、通脱木、白通草等。
  2.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微寒;归肺、胃经。
  3. 分布:主产于江苏、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二、形态特征

三、功效与作用

  1. 清热利尿:主治小便不利、淋病涩痛、水肿尿少等湿热症状。
  2. 通气下乳:常用于产后乳汁不通或稀少,可配伍猪蹄、穿山甲等药材。
  3. 其他应用:辅助治疗湿温病、黄疸、闭经、带下等。

四、使用注意

五、历史记载

《本草纲目》记载其“通气上达而下乳”,《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药材。

如需完整信息,可参考《中国药典》或权威中药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

阿从北溟丑娸出塞催头簇羽大理岩德隆望重电解质调习叮叮猫讹法燔燃发展速度干霄蔽日果鸁孤豚孩名灰身粉骨祸从天降椒奠救焚投薪九世仇九章衣棱嶒两翼潦淖零瘁灵源恡啬流滥刘灵卖卦贸功猛地里木贼草能言凝瞩不转怯八义清灰冷灶酋帅泉扉日日夜夜山酌蛇脊神灭形消神渊兽瓦衰秏説到曹操,曹操就到祀纪琐门探黑白頽坏顽颜魏紫姚黄无名白详覈相溷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