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泥水塘。 唐 程晏 《萧何求继论》:“暑牛之渴也,竖子饮之渟淖之污。牛渴已久,得渟淖之污,寧顾清泠之水乎!”
“渟淖”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渟淖(拼音:tíng nào)指泥水塘,即积水的泥沼或污浊的水坑。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
渟(tíng):
本义为水停滞积聚,如“渟水”即指不流动的积水;也可引申为“深水”或“水边平地”(同“汀”)。
淖(nào):
指烂泥、泥沼,如“泥淖”即泥泞之地,形容污浊难行的环境。
组合后,“渟淖”强调积水与泥泞并存的状态,多用于描述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污浊水塘。
唐代程晏在《萧何求继论》中写道:
“暑牛之渴也,竖子饮之渟淖之污。牛渴已久,得渟淖之污,寧顾清泠之水乎!”
此处以“渟淖”比喻低劣的环境,暗含“急切需求下不择优劣”的寓意。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文献《萧何求继论》原文。
渟淖(tíng nào)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水波起伏的湖泊。该词由两个部分组成,由“氵”和“尒”两个部首构成,拥有6个笔画。
渟淖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离骚》这首古代诗歌中,被用来形容江湖中波涛汹涌的景象。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渟淖的形状稍有差异,但整体结构基本保持一致。
渟淖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仍然是渟淖,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渟淖的形状略有变化。具体来说,渟的上方多有“水”字旁,有时也可以见到“泉”或“淼”等部分。而淖则常常写作“巧”与氵组合。
1. 湖泊上的渟淖波光粼粼,如诗如画。
2. 我们划着小船来到渟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3. 渟淖中倒映出天空,景色美不胜收。
渟波、淖泽、淖源
湖泊、水面、汪洋
干涸、枯竭、干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