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垂髫与辫髻。借指幼年。《广阳杂记》卷二引 清 钱驭少 《居庸关》诗:“髫髻生当战伐年,南军正戍 白狼 烟。”
“髫髻”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搜索结果解析如下:
拼音:tiáo jì
词义:指垂髫与辫髻,借代幼年时期。其中“髫”指儿童下垂的短发,“髻”指盘在头顶的发结,两者均为古代儿童发式。
清代钱驭少在《居庸关》诗中写道:“髫髻生当战伐年,南军正戍白狼烟。”。此处“髫髻”以发式代指诗人幼年经历战乱的背景。
该词属于古语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或历史相关文本中,用以增强语言的历史感或文学性。
《髫髻》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未满周岁的婴儿"。
《髫髻》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鬼"和"髟"。它总共有13画。
《髫髻》最早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献《论语·阳货》。繁体字为 "髫髮"。
在古代,髫髻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结构相似。比如,郑玄注解《论语·阳货》中古文里的写法为“髟(头发)与髛(顶髻)字合成”,即"髟 + 髛"。
1. 这是一位髫髻未定的小儿。
2. 髫髻可爱,天真无邪。
髢(dì):古代儿童的小簪子。
髪(fà):头发。
鬏(jiū):古代的发髻。
襁褓(qiǎng bǎo):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壮年(zhuàng nián):指年长健壮的成年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