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齠齔 ”。
“龆齓”(tiáo chèn)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专指儿童换牙的年龄阶段,通常代指童年时期。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拆分
年龄范围
古代文献中,“龆齓”多指7-8岁的儿童,如《韩诗外传》提到“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说文解字》注“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文化内涵
该词常被用于形容童年阶段,如《后汉书·董卓传》中“其子孙虽在龆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强调幼年身份。
现代使用
当代语境中,“龆齓”已极少使用,多见于文言作品或历史文献,口语中多用“换牙期”“童年”等替代。
类似词汇
与“垂髫(幼童发型)”“总角(少年束发)”等同属古代年龄代称,但“龆齓”更聚焦生理发育特征。
需注意,“龆”“龀”可单独使用(如“龆年”“童龀”),但连用“龆齓”时特指换牙这一过渡期,具有更强的形象性。
《龆齓》是一个中文词汇,意思是年幼或者婴儿开始长出乳牙。
《龆齓》的部首是龍字部,拆分之后的部首是“⺉”。它的总笔画数为24画,其中龍部为6画,齒部为18画。
《龆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尔雅》一书,是中国古代对婴儿长出乳牙的描述。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齠齓」。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演变和规范化的过程。《龆齓》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仍然保留了现代字形的特点。
1. 小明六个月大了,最近开始龆齓。
2. 龆齓是一个宝宝发育的里程碑。
3. 父母应该注意宝宝龆齓时的饮食以及口腔卫生。
1. 龆齓期:指婴儿长出乳牙的阶段。
2. 龆齓痛:指宝宝龆齓时出现的牙龈疼痛。
3. 齿牙未龆:指婴儿还没有开始长乳牙。
乳牙、恒牙
替牙、乳牙脱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