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湿。 杨朔 《分水岭》:“白天走路,爬山,汗又直冒,军衣溻湿一次又一次,净是一圈一圈的白渍。”《人民文学》1981年第12期:“诗人早半蹲到台口,伸出一大卷汗水溻湿的诗稿。”
“溻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浸湿,多用于描述衣物、物品等被汗水或液体渗透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物体被液体(尤其是汗水)完全渗透,形成明显湿润痕迹的状态。例如“军衣溻湿”“汗水溻湿的诗稿”等用法。
使用场景
常见于文学描写或口语表达,强调因长时间接触液体或大量出汗导致的浸透效果。例如杨朔在《分水岭》中描述行军时“军衣溻湿”,生动体现了体力消耗的艰辛。
构词与延伸
常见搭配
如“汗水溻湿”“衣服溻湿”“溻湿的纸张”等,均强调液体浸透后的状态。
溻湿(tà shī)是一个形容词,主要用来形容物体表面有水分、湿润的状态。
溻 (水旁+舌旁,共8画),湿 (氵+身,共10画)
溻湿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词语,溻的意思是水面发波,流动;湿的意思是含有水分,潮湿。
溻湿的繁体字为濕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溻和湿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是其意义相近。
1. 雨后的大地上,草木都变得溻湿了。
2. 孩子的衣服被泼湿了,他很不高兴。
潮湿、湿润、湿漉漉、湿气、湿津津。
潮湿、湿润、湿漉漉。
干燥、干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