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隐逸传·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絃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絃上声!’”后用为典实。 宋 梅尧臣 《送储令赴韶州乐昌》诗:“尝闻韶石下, 虞舜 古祠深。至乐久已寂,况持 陶令 琴。”亦省作“ 陶琴 ”。 唐 白居易 《喜老自嘲》诗:“《周易》休开卦, 陶 琴不上絃。任从人弃掷,自与我周旋。” 姚锡钧 《论诗绝句》之四:“解识太羹玄酒味, 陶 琴自古已无絃。”
“陶令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与陶渊明相关的典故,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陶令琴”典出《晋书·隐逸传·陶潜》。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称“陶令”)虽不通音律,却常备一张无弦素琴,每逢友人相聚饮酒时,便抚弄琴身自娱,并言:“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一行为体现了其超脱形式、追求精神意趣的隐逸情怀。
该典故被后世文人引申为两种意象:
在诗词曲赋中常以三种形式出现:
需注意“陶令琴”与“无弦琴”的关联性,二者常互为注解。陶渊明此举既是对“大音希声”道家思想的实践,也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精神一脉相承。
(可通过、2、5、7查看具体诗文例证及历代评述)
《陶令琴》是一个词组,由三个字组成。它的意思是指陶渊明作诗时弹奏的琴。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农学家,他以创作田园诗而闻名,而在创作过程中,他常常边弹琴边吟诗。
《陶令琴》的三个字分别是:陶(部首:阜,总笔画:7)、令(部首:亻,总笔画:5)、琴(部首:玉,总笔画:12)。
《陶令琴》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根据文献记载,陶渊明是一位爱好音乐的文人,他常常在弹琴的同时吟诗,以此来表达他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陶令琴》的繁体字写法为「陶令琴」,没有太大变化。
在古时候,「陶令琴」的汉字写法基本保持不变。
1. 他在晚上弹奏《陶令琴》,抒发自己的情感。
2. 陶渊明在弹奏《陶令琴》的同时,浑然忘我地吟唱他的诗歌。
1. 陶笛琴:指陶渊明所编写和演奏的笛子和琴。
2. 渔樵耕读:陶渊明所提倡的以渔、樵、耕、读为生活方式的理念。
1. 陶渊明的琴:表示陶渊明所弹奏的琴。
2. 自弹自唱:指一个人自己弹奏乐器的同时,自己唱歌。
没有明确的反义词,但可以与不弹琴或不吟诗相对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