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rve as a lookout
look at; sight; view; watch
【医】 view
wind
【医】 anemo-
"观风"一词在汉英词典中具有双重语义维度,既保留古汉语的官制文化内涵,又衍生出现代汉语的引申用法。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汉英对照版和《牛津高阶汉英双解词典》的释义,该词项可作如下分层解析:
一、古代官职行为(Historical Official Context) 指中国封建时期官员巡视地方以考察民情的行为,英语对应"to inspect local customs and public sentiment",典出《周礼·天官》记载的"行人观风"制度。唐代诗人白居易《策林》中"观风问俗"的表述,印证了该词在监察制度中的实际应用场景。
二、现代语义延伸(Modern Extended Meaning)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演变为观察形势动向的抽象概念,英语释义为"to observe trends or gauge situations"。此用法常见于政经领域,如《人民日报》国际版曾用"观风辨向"描述外交政策调整前的形势研判过程。
三、跨文化翻译差异(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相较于英语"survey"或"observe"的中性表述,"观风"在汉英转换时需注意其隐含的主动性认知过程。北京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政治术语英译研究》中特别指出,该词的英译应保留"动态观察与策略调整"的语义要素。
权威文献来源:
“观风”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守望或望风
指替人放哨、观察周围动静,以便及时报告情况。例如《金瓶梅词话》中提到“我这里与你两个观风”。现代用法中,多用于描述暗中警戒的行为。
观察时机或随机应变
源自《易经》注释,指根据形势变化调整进退策略。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为“时可则进,时不可则退,观风相几,未失其道”,强调审时度势的智慧。
考察民情与施政得失
源于古代政治传统,指通过观察民间风俗来评估治理效果。语出《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后世如唐代张说诗句“问俗兆人阜,观风五教宣”也延续了这一含义。
观看风采或景象
少数文献中引申为观赏风物或人的风采,如清代李渔《蜃中楼》中“观风问俗”的用法,兼具考察与欣赏的双重意味。
现代应用
如今“观风”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例如朱自清曾以“观风”指代反映社会现实的写作手法。日常口语中则更常见“望风”的简化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