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plateau-climate
高原气候(Plateau Climate)指海拔较高、地形抬升显著地区形成的独特气候类型,其核心特征表现为低气压、强太阳辐射、昼夜温差大及垂直地带性明显。根据《现代地理学词典》定义,高原气候的形成与海拔高度直接相关,通常指海拔超过1000米且地表起伏相对平缓区域的气候表现。
从汉英对照视角,"高原气候"对应的英文术语为"plateau climate",这一概念在《牛津地理学术语词典》中被描述为"受地形抬升作用主导,具有显著垂直分异的大气物理状态"。典型分布区域包括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及埃塞俄比亚高原,其气候特征呈现三方面特殊性:
热力特性:地面有效辐射强,年均温较同纬度平原低8-15℃(以青藏高原为例),但白天太阳辐射强度可达平原地区1.5倍(数据源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18年研究报告
降水模式:受地形阻挡形成"雨影效应",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年降水量可达2500mm,而北部的羌塘高原仅50-100mm(中国气象局2023年气候公报数据)
生物适应性:植被多呈现垫状或匍匐状形态,动物血红蛋白浓度较平原物种高10-20%(世界自然基金会高原生态研究报告
该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建筑形式(如厚墙窄窗的藏式民居)、农牧业结构(牦牛等高寒牲畜占比超70%)及健康防护(紫外线辐射指数达极强等级)三大领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原可持续发展指南》特别强调,此类区域的气候变化敏感度较平原地区高3-5倍,需加强生态监测。
高原气候是指在高海拔地区(通常海拔2500米以上)形成的特殊气候类型,主要受地形和海拔高度影响,具有显著的非地带性特征。以下是其核心特点及影响的综合说明:
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原和山地地区,如中国的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非高原等。其形成与海拔高度、地形阻挡及大气稀薄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温特征
气压与氧气
降水与湿度
垂直气候带
高原气候常与“山地气候”混用,但严格意义上,高原气候特指大面积高海拔平台(如青藏高原),而山地气候侧重山脉地形的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高原的气候案例(如青藏高原的详细数据),可参考来源中的高权威性网页(如、7、9、15)。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