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粱(学名:Sorghum bicolor)是中国重要的禾本科粮食作物,其汉英词典释义及文化内涵可从以下四方面阐述:
一、植物学定义
英语对应词为"sorghum",特指耐旱性强的C4类草本植物。茎秆高度可达3-5米,圆锥花序顶生,籽粒呈红褐色或白色,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其染色体基数为x=10,属于二倍体植物。
二、农业经济价值
作为五谷之一,籽粒含淀粉60%-70%、蛋白质8%-12%,主要用于酿造白酒(如茅台酒基料)、制作饴糖及牲畜饲料。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全球年产量逾6000万吨,中国占世界总产量28%。
三、文化象征体系
在《诗经·唐风》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即指高粱,象征农耕文明。东北民谚"高粱红脸,谷子弯腰"反映其物候特征,相关民俗可见《齐民要术》酿酒工艺记载。
四、语言学演变
"高粱"词源可追溯至元代《农书》,英语"sorghum"源自意大利语sorgo。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其异体字"髙粱",《牛津英语词典》记录该词1657年首次进入英语词汇系统。
“高梁”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解释,需结合文字写法和具体背景来理解:
高桥
指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桥梁结构,如《韩非子》记载“引輦上高梁而不能支”。
屋梁
用于描述建筑中的横梁,如晋代傅玄《琵琶赋》中“逸响薄于高梁”。
高挺
形容鼻梁或物体高耸挺立,如《醒世姻缘传》提到“鼻相不甚高梁”。
通假“膏粱”
古文中“高梁”通“膏粱”,指肥肉细粮,借代富贵生活。
若用户实际指农作物,则“高梁”为常见误写,正确名称是“高粱”(学名:Sorghum bicolor),主要特征如下:
若为“高梁”,需结合古文语境判断具体含义;若指农作物,建议使用正确名称“高粱”。二者在字形、含义上均不同,需注意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