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ther-in-law
"公公"在汉英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两个核心语义层:
一、亲属称谓层面 现代汉语标准用法中,"公公"指丈夫的父亲(father-in-law),对应英文直译为"husband's father"或口语化表述"father-in-law"。该释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438页有明确记载。例如:"王女士每周日都会探望公公婆婆"。
二、历史官职层面 古代汉语中,"公公"是对宦官(court eunuch)的敬称,尤指地位较高的宦官。根据《中国官制大辞典》(中华书局,2020)第267条记载,此用法常见于明清时期,英文可译为"senior eunuch"或"court chamberlain"。典型用例可见于《明史·职官志》:"司礼监掌印太监尊称'公公'"。
方言补充:在吴语区(如上海话),"公公"存在扩展用法,可泛指老年男性,但该语义未被收录于标准汉英词典体系。此信息源自《汉语方言大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第二卷。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代法律文书中已规范使用"配偶父亲"代替传统称谓,该立法建议见诸《民法典》第1045条亲属编司法解释。
“公公”作为汉语称谓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最常见的用法是妻子对丈夫父亲的称呼,即“公公婆婆”中的“公公”。例如:“她与公公关系融洽。”
在江浙等地的吴语方言中,“公公”可指代祖父(爷爷)或外祖父(外公)。例如:“小明的公公带他去公园玩。”
作为敬语,可用于称呼年长男性,如“老公公”。例如:“这位老公公,您需要帮忙吗?”
古代文学或白话中,“公公”常指宦官(太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影视作品。例如:“《红楼梦》中提及的‘夏公公’是宫中宦官。”
用于拟人化自然或神灵,如“土地公公”“太阳公公”。例如:“孩子们听老人讲土地公公的故事。”
注意: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公公”的具体含义可能有所差异,需结合语境理解。部分历史用法(如指代太监)在现代已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