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ibute
"贡"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其核心含义与"进献"、"献纳"相关,尤其在古代指臣民或属国向君主进献物品。从汉英词典的角度,其详细释义及对应英文如下:
进献贡品 (动词 - 核心义)
指下级向上级、属国向宗主国进献物品(常为当地特产或珍宝),以示臣服、敬意或履行义务。
英文对应: to offer tribute; to present tribute; to pay tribute
例: 诸侯向天子进贡。The feudal lords offered tribute to the Son of Heaven.
来源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贡"为"臣民或属国把物品献给朝廷";《汉英大词典》(第3版) 收录对应译法 "offer as tribute; pay tribute"。
贡品 (名词)
指所进献的物品本身。
英文对应: tribute
例: 这些是来自南海的贡品。These are tributes from the South Sea.
来源参考: 《牛津英汉汉英词典》明确将"贡品"译为 "tribute";《汉英综合大辞典》也采用此译法。
赋税的一种 (名词 - 历史义)
在中国古代,特指田赋制度的一种形式(如"贡法"),或泛指赋税。
英文对应: tribute (in historical context of taxation); tax (in broad sense)
例: 夏代的贡法。The tribute system of the Xia Dynasty.
来源参考: 《辞海》(第七版) 解释"贡"有"赋税"之意,指"夏代的赋税制度";《中华汉英大词典》(上) 在历史语境下译为 "tribute"。
科举制度相关 (名词 - 历史义)
指科举时代被选拔荐送入京参加会试或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即"贡生"。
英文对应: tribute student (字面义,较少用); scholar recommended to the imperial college (意译); Gong Sheng (音译加注)
例: 他考取了贡生。He passed the examination and became a Gong Sheng (tribute student/scholar recommended to the imperial college).
来源参考: 《中国历史大辞典》对"贡生"有详细解释;《汉英中国文化词典》译为 "tribute student" 或 "student of the Imperial College"。
用作姓氏 (名词)
英文对应: Gong (作为姓氏的拼音)
来源参考: 姓氏翻译通用规则。
在现代词语中的含义
"贡"作为语素存在于许多现代词语中,其核心"献出"的含义依然保留:
来源参考: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贡献"的解释为"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新时代汉英大词典》提供对应翻译 "contribute; dedicate; contribution"。
“贡”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汉字,其核心含义与古代社会制度、礼仪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动词本义
指古代臣民或属国向帝王进献物品,如“进贡”“纳贡”。例如《左传·僖公四年》记载:“尔贡包茅不入”,强调诸侯国的进贡义务。
名词引申
指进献的物品或赋税,如“贡品”“贡赋”。西周时期已有“九谷三泽之材”的贡赋制度(参考《周礼》记载)。
人才选拔制度
隋唐后与科举关联,如清朝“五贡”(岁贡、恩贡、拔贡、副贡、优贡),指通过考核荐入国子监的生员。
泛化使用
可表示一般性献出或贡献,如“贡献才能”。现代也用于比喻向权势者送礼(如“变相进贡”)。
组词示例 | 含义 | 易混淆词对比 |
---|---|---|
贡品 | 进献帝王的物品 | 供品(祭祀神灵用) |
贡生 | 科举选拔的国子监生员 | 进士(更高功名) |
朝贡 | 藩属国向宗主国进献 | 纳贡(侧重臣属关系) |
“贡”体现了古代等级制度与资源分配方式,如《禹贡》记载的“任土作贡”原则,即按地域物产确定贡品。该制度对研究古代经济、政治具有重要价值。
扩展阅读:清代“拔贡”每12年选拔一次(逢酉年),需通过省级考试和京师朝考,合格者可任知县或教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