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汉英词典角度解析,“个体的”作为汉语形容词性短语,核心含义指属于单独个人或独立单位的,强调与集体、整体相对的独特性。其释义与用法可参考以下权威来源:
个体属性
指事物作为独立单元存在的特性。《现代汉语词典》明确“个体”指“单个的人或生物”,后缀“的”构成形容词性,表示“属于个体的”。例如:
个体的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
个体的自由(individual freedom)
与集体相对
在社会科学语境中,“个体的”常与“集体的”(collective)形成对比,突出个人层面的属性。北京大学语料库显示,该词高频出现于社会学及心理学领域,如“个体的行为选择”。
对应英文形容词 individual
牛津汉英词典将“个体的”首要译为“individual”,强调“单个实体的、独特的”含义(e.g., 个体经营 individual business)。
例句:保护个体的隐私权 → Protectindividual privacy rights.
特殊语境译法
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个体的”在政策文本中多用于强调公民权益,如“保障个体的发展空间”(《十四五规划纲要》)。学术研究中则常见于讨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费孝通《乡土中国》)。
权威参考来源:
“个体”一词在不同学科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以下从主要维度展开:
哲学维度
指独立存在的单一实体,具有不可分割的独特属性。例如一个人、一棵树或一块石头,其存在不依赖其他事物,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第一实体”概念强调个体的基础性。
生物学维度
指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有机体,如人类、动物或植物。这类个体具有完整的新陈代谢、繁殖等特征,例如一只蜜蜂或一株蒲公英均属于生物个体。
社会学维度
指社会中的独立成员,强调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自主性。例如社会学研究个人行为如何受群体影响,同时个体又能通过选择塑造社会结构。
统计学维度
作为数据采集的基本单位,指被观察或测量的对象。例如人口普查中每个居民即“统计个体”,其年龄、职业等构成数据点。
共同核心:所有定义均指向“独立存在的最小单位”,区别在于关注属性(生物功能/社会角色/数据特征)。理解时需结合具体语境,例如“保护个体隐私”侧重社会身份,“物种由个体组成”则偏向生物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