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愎"是汉语中描述性格特征的词汇,多用于形容人固执己见、难以接受他人意见的状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其核心含义为"倔强固执,不接受劝告",《牛津汉英词典》将其译为"obstinate and self-willed",强调主观意志的不可动摇性。
在语言应用层面,该词常与"自用"构成成语"刚愎自用",《成语大辞典》记载这一组合始见于《左传》,用以描述春秋时期将领不听谏言的典故。现代语境中多用于负面评价,如"管理者若刚愎专断,易导致决策失误"(《管理学基础案例集》,人民大学出版社)。
语义辨析方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刚"在此非指刚强,而是"强硬"的贬义延伸,"愎"则特指违逆常态的偏执。与之相近的"固执"侧重行为表现,而"刚愎"更强调心理状态的封闭性(《汉语近义词辨析辞典》,商务印书馆)。
权威文献如《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项羽刚愎,失范增而败"佐证了该词的历史纵深性。现代心理学研究则将其归类为认知刚性特征,与决策失误率呈正相关(《组织行为学研究》第3卷)。
“刚愎”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形容人性格倔强固执、独断专行,不愿接受他人意见。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析:
字面解释
常见搭配
多与“自用”连用为成语“刚愎自用”,出自《汉书·叙传下》,指自以为是且拒绝采纳合理建议()。
行为表现
近义词与反义词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用或演变脉络,可参考《左传》《汉书》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