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附著应力英文解释翻译、附著应力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机】 bond stress

分词翻译:

附著的英语翻译:

【机】 rest

应力的英语翻译:

stress
【化】 stress
【医】 stress

专业解析

在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附著应力"(英文:Bond Stress 或Adhesive Stress)是一个关键概念,特指两种不同材料在接触界面处抵抗相对滑移或分离的剪切应力。其核心在于界面粘结力,而非材料自身的内部强度。以下是基于专业术语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物理本质

  1. 力学定义

    附著应力是作用于材料粘结界面上的剪应力(τ),方向平行于界面。其大小由外力(如拉力、剪力)与有效粘结面积的比值决定,计算公式为:

    $$tau = frac{F}{A_b}$$

    其中 ( F ) 为界面传递的力,( A_b ) 为有效粘结面积。

  2. 作用机制

    • 化学粘结:材料间分子作用力(如范德华力、化学键)产生的黏附。
    • 机械咬合:粗糙表面间的物理互锁效应(如混凝土与钢筋的肋间咬合)。
    • 摩擦力:界面压应力引发的摩擦阻力(需垂直于界面的约束力存在)。

二、典型应用场景

  1. 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与混凝土界面的附著应力是保证协同受力的核心。例如,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规定钢筋锚固长度 ( l_a ) 的计算直接依赖附著应力设计值:

    $$l_a = frac{f_y cdot d}{4 cdot tau_b}$$

    其中 ( f_y ) 为钢筋屈服强度,( d ) 为钢筋直径,( tau_b ) 为设计附著应力。

  2. 复合材料与涂层技术

    在纤维增强聚合物(FRP)加固结构中,FRP与基材界面的附著应力决定剥离破坏强度。美国混凝土学会(ACI 440.2R)提供了相关计算模型。


三、影响因素与规范参考

影响因素 作用机制 规范依据
材料性质 混凝土强度越高,化学粘结力越强;钢筋表面纹路加深机械咬合 ACI 318-19 §25.4.2
环境条件 湿度、温度变化导致界面微裂缝,降低粘结强度 GB 50010-2010 §8.3.1
荷载类型 反复荷载易引发疲劳滑移,静荷载下粘结性能更稳定 EN 1992-1-1 §8.4.2

四、权威定义参考

  1.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

    定义附著应力为:"The shear stress developed alo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two materials to resist slip or separation."(来源:ASCE Glossary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 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

    《工程结构术语标准》(GB/T 50083)明确其属于"界面粘结应力"范畴,强调其剪切传递功能。


注:由于未搜索到可验证的实时网页链接,以上引用来源标注为学术规范及标准代号(如GB、ACI、EN)。建议通过权威机构官网或学术数据库(如ACI Concrete Knowledge Center、中国标准在线服务网)查询原文以获取最新细节。实际工程需严格遵循所在地设计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附著应力(或称附加应力)是土木工程和地质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由外部荷载(如建筑物、车辆等)在地基或土体中引起的应力增量,是导致地基变形的主要因素。

核心要点解析:

  1. 定义与成因
    附加应力是土体原有自重应力基础上新增的应力,由外部荷载通过基础传递到地基中。例如建筑物荷载、车辆碾压等均会产生此类应力。

  2. 分布特性

    • 深度影响:随深度增大,附加应力逐渐减小,但扩散范围扩大(如基底处应力最大,向周围和深处扩散)。
    • 水平分布:距基底中心越远,应力越小,呈现类似“应力泡”的扩散形态。
  3. 计算方法
    通常采用布辛涅斯克理论公式计算,该理论描述了弹性半无限空间内集中荷载引起的应力分布规律。例如,垂直方向附加应力可表示为: $$ sigma_z = frac{3P}{2pi z} left( frac{1}{1 + (r/z)} right)^{5/2} $$ 其中,( P )为集中荷载,( z )为计算点深度,( r )为水平距离。

  4. 与相似概念的区别

    • 附着力:指不同物质接触面分子间的吸引力(如涂料与基材),属于表面相互作用,与应力无关。
    • 残余应力:材料加工过程中残留的内应力,属于材料科学范畴。
  5. 工程意义
    附加应力过大会导致地基沉降或结构破坏,需通过合理设计基础形状、埋深或采用桩基等方式控制应力分布。

若需更完整的计算公式或实际工程案例,可参考土木工程教材或《土力学》相关章节(如、5、6的理论来源)。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