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therhood; paternity
"父道"一词源于儒家伦理体系,指父亲在家庭和社会中应遵循的责任、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其核心在于通过言传身教履行教养职责,维系家庭秩序。以下是基于汉英词典视角的详细解释:
父道 (fù dào)
The Way of Fatherhood(牛津汉语词典)
Paternal duties/obligations(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Fatherly Dao(哲学语境,强调儒家道德实践)
提供子女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礼记·大学》强调"齐家"为治国前提,父道是家族稳定的根基。来源:中华经典古籍库
"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父亲需传授伦理规范与社会技能,塑造子女人格。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通过"身教"践行孝道、仁爱,如《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强调父亲行为对子女的潜移默化。来源:孔子博物馆
当代社会学家指出父道内涵的扩展(李银河《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
权威定义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 (201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美国心理学会(APA)《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报告
“父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三个层面解析,主要源自古代礼制典籍和伦理观念:
父亲的行辈
指亲属关系中父亲的辈分或家族地位。例如《仪礼·丧服》提到:“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说明古代通过父辈关系界定亲属称谓。
为父之道
强调父亲应具备的道德规范与责任。《礼记·昏义》记载:“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将“父道”与教化、榜样作用关联,体现传统伦理中父亲的教育职责。
事父之道
指子女侍奉父亲应遵循的准则。金代元好问在碑铭中提及“有天道焉,有父道焉”,将孝道与天道并列,突显其重要性。
以上解释综合了《仪礼》《礼记》等典籍及历代注疏,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伦理的体系化建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