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在汉英双解词典中具有多层含义,其核心概念源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现延伸至社会学领域。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权威解释:
历史制度层面
指周代至清代实行的"封土建国"政治体系(英文:feudal system),君主将领土分封给诸侯,建立等级从属关系。典型用例为"封建制度瓦解于秦代郡县制改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
社会形态层面
描述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所有权为特征的社会形态(英文:feudal society),其生产关系表现为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并缴纳地租。该释义参考《社会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封建社会三要素的界定。
现代引申义
当代汉语中衍生出"思想保守""等级森严"的批判性含义(英文:feudalistic),如"封建思想"对应传统礼教中的落后观念。此用法在《现代汉语语境演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有详细语义分析。
英汉互译对照
权威译法包含三种形式:作形容词时采用"feudal"(如封建制度 feudal system),作名词指制度时用"feudalism",描述人物特征则使用"feudalistic"(《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封建”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其含义随历史语境和学术视角变化,可从以下层面综合理解:
古义(分封制)
指“封土建国”的政治制度,即君主将土地和爵位分封给宗室、功臣,建立诸侯国。如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姬姓诸侯(如鲁、晋)和异姓功臣(如齐),形成以血缘和等级为基础的治理体系。这一制度强调“封邦”与“建国”的结合,诸侯在领地内拥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如司法、财政)。
西方对应概念
“封建”被用于翻译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指封君与封臣通过土地(采邑)分封建立的契约关系,封臣需履行兵役等义务,同时享有领地治理权。与中国分封制相似,但更强调法律契约性。
中国历史分期争议
中西方差异
中国分封制以血缘宗法为基础,而欧洲封建制更依赖契约关系;中国秦汉后转向中央集权,欧洲中世纪长期维持分权。
社会形态
指以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为特征的社会制度(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文化批判
用于形容保守、封闭的思想或制度(如“封建迷信”“封建礼教”),带有贬义色彩。
部分学者指出,将秦至清称为“封建社会”是术语误用,因这一时期实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分封制本质不同。这一争议反映了历史概念在跨文化翻译和理论泛化中的复杂性。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分封制案例或中西方对比,可查阅、9、11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