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离子(英文:Anion)是原子或原子团通过获得电子形成的带负电荷的粒子,在化学领域被定义为阴离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其本质是"带有多余电子的离子,常见于自然界的水体、森林和雷雨环境中"。
从物理化学特性分析,负离子的形成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 e^- + X → X^- $$ 其中$e^-$代表自由电子,$X$为中性原子或分子。中国化学会官网指出,这种带电粒子在空气净化、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应用,与其清除自由基、吸附悬浮微粒的特性密切相关。
自然界中,瀑布冲击(>50,000个/cm³)和森林环境(2000-5000个/cm³)是主要生成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这种带电粒子通过影响人体血清素水平,可能产生调节神经系统的作用。相关检测需依据国家标准GB/T 27703-2011《空气离子测量仪通用规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化学会官网基础化学知识库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环境研究报告 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
负离子(又称阴离子)是带一个或多个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通常由分子或原子获得电子形成。在自然环境中,负离子常与氧气结合,称为负氧离子(空气中约21%为氧气,因此负氧离子占主导)。
形成机制
空气中的分子(如氧气)在电离作用下获得自由电子,形成带负电的离子。例如:
$$ text{O}_2 + e^- rightarrow text{O}_2^- $$
这一过程常见于雷电、瀑布、森林等环境。
健康功效
环境净化
负离子通过电荷吸附悬浮颗粒(如PM2.5、花粉),使其沉降;还能破坏细菌蛋白质结构,抑制微生物活性。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浓度应>1500个/cm³。森林、海边等自然环境负离子含量较高,适合疗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