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 negative polarity
在汉英词典中,"负极性"(Negative Polarity)指语言结构中必须与否定成分共现才能合法存在的语法现象。该术语对应英语中的"negative polarity item",常见于汉语副词、量词等词类。例如汉语副词"迟迟"在"他迟迟不回复"的否定语境中才能成立,其英语对应表达"ever"在"I don't ever go there"中同样需要否定词配合。
这一概念最早由语言学家Edward Klima于1964年提出,后经《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吕叔湘主编)系统阐述,指出汉语存在40余个负极性词语。牛津英语词典(OED)将其定义为"只能在否定、疑问或条件从句中使用的词汇单位",如英语"any"在否定句"I don't have any money"中的使用规范。
跨语言对比显示,汉语负极性词比英语更依赖语境制约。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统计表明,汉语负极性副词"万万"在否定句中的出现概率高达97.6%,而英语对应词"in no way"的否定依存度为82.3%。这种差异反映了汉语语法对否定范畴的敏感性特征。
“负极性”是一个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的术语,以下是其核心解释及相关应用场景:
负极性的核心特征是“与正向特性相反”,具体表现因领域而异。在电学中强调信号或电压的反向变化,在化学中则指向电荷分布特性。需结合上下文明确其具体指向。
(注:部分网页如、等因内容重复或权威性较低未直接引用,完整信息可查看相关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