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辐射损伤(fúshè sǔnshāng)指物质(包括生物体或非生物材料)暴露于电离辐射(如α粒子、β粒子、γ射线、X射线等)后,因能量吸收导致的物理结构或功能破坏。在材料科学中,表现为晶体结构缺陷、材料性能退化;在生物学中,则指细胞DNA断裂、蛋白质变性等引发的病理变化。
物理机制
辐射通过电离作用使原子脱离晶格位置,形成空位-间隙原子对(Frenkel缺陷),导致材料膨胀、脆化或电导率变化。常见于核反应堆材料、航天器件等。
来源: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术语库 [^]
生物效应
辐射使生物分子电离,直接破坏DNA链或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OS),引发基因突变、细胞凋亡或组织坏死。根据损伤程度分为: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WHO)辐射与健康简报 [^]
定义辐射损伤为:"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原子位移和化学性质变化。"
[^]
明确其包含"材料辐照损伤"与"生物辐射损伤"两大范畴。
[^]
来源链接
[^]: IAEA核术语库 https://www.iaea.org/resources/nuclear-glossary
[^]: WHO辐射健康效应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ionizing-radiation-health-effects
[^]: 《英汉核工程词典》(科学出版社,2019)ISBN 978-7-03-062000-5
[^]: 国家标准在线平台 http://www.gb688.cn/bzgk/gb/std_list?type=mandatory
辐射损伤是指由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中子等)引起的机体组织或器官的功能性和结构性损害,可分为急性、慢性损伤及远期效应。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释:
急性损伤
短时间内接受高剂量辐射(超过1戈瑞),常见于核事故。根据剂量不同表现为:
慢性损伤
长期低剂量辐射暴露引发,表现为皮肤溃疡、组织纤维化硬化、淋巴回流障碍等,严重时可致癌。
远期效应
包括癌症、遗传变异等,与DNA断裂及细胞异常增生相关。
电离辐射通过两种途径损伤机体:
以上内容综合自权威医学百科及医疗机构资料,完整信息可参考相关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