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的”在汉英双语语境中具有明确的医学定义与语言学特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该词指“脂肪过度堆积导致体型臃肿的状态”。其英文对应词“obese”源自拉丁语obesus(意为“吃光的”),在《牛津英语词典》中被定义为“因脂肪过度积累对健康构成风险的异常体重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用体质指数(BMI)作为肥胖判定标准,其计算公式为: $$ BMI = frac{体重(kg)}{身高(m)} $$ 当BMI ≥30时即达到肥胖标准。该定义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医学期刊广泛采用。
在语义演变方面,《汉语词源词典》记载“肥”原指牲畜健壮(《说文解字》:“肥,多肉也”),“胖”本义为祭祀用半体牲(《礼记》郑玄注)。二者组合后词义发生转移,现代汉语中专指人体脂肪超标的状态。
医学文献中常区分“obesity”(肥胖症)与“overweight”(超重),前者特指BMI≥30的病理状态,后者指25≤BMI<30的亚健康状态(《柳叶刀》临床指南)。
肥胖是一种体内脂肪过度堆积或分布异常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定义和内涵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现代医学认为,肥胖是能量摄入长期超过消耗,导致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在体内异常积聚的状态。中医则强调肥胖与痰湿、气滞血瘀相关,是膏脂堆积超过正常范围的表现。二者共同指出:肥胖不仅是体重增加,更是脂肪比例失衡的健康问题。
肥胖与40余种疾病相关,包括:
分类依据 | 类型 | 特征 |
---|---|---|
病因 | 原发性肥胖(70%) | 与遗传、饮食、运动相关 |
继发性肥胖 | 由疾病(如库欣综合征)或药物引起 | |
脂肪分布 | 中心性肥胖 | 脂肪堆积在腹部(苹果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更密切 |
周围性肥胖 | 脂肪堆积在臀部/大腿(梨型),常见于女性 |
扩展说明:运动员等肌肉量高者可能出现BMI超标但非肥胖,需结合体脂率判断。建议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干预及医学评估综合管理肥胖问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