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Fresnel biprism
humble; poor; unworthy
【化】 phenanthrene; phenanthrine
【医】 phenanthrene
ear; erbium
【医】 aures; auri-; auris; ear; ot-; oto-
both; double; even; twin; two; twofold
【化】 dyad
【医】 amb-; ambi-; ambo-; bi-; bis-; di-; diplo-; par
prism
【化】 prism
【医】 Pr.; prism; prisma
菲涅耳双棱镜(Fresnel Biprism)是一种经典的光学干涉装置,由法国物理学家奥古斯丁·菲涅耳(Augustin-Jean Fresnel)于19世纪初发明,用于演示光的波动性并精确测量光的波长。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光的干涉现象验证光的波动理论。
菲涅耳双棱镜由两块底边相接的薄棱镜组成,整体形状类似一个被压扁的棱镜(图1)。当单色平行光通过双棱镜时,光线被折射成两束相干光,如同从两个虚光源发出。这两束光在重叠区域产生干涉,形成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图2)。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为: $$ Delta y = frac{lambda D}{d} $$ 其中 (lambda) 为光波长,(D) 为虚光源到屏的距离,(d) 为两虚光源间距。
波动光学验证
双棱镜实验首次通过干涉条纹直观证明了光的波动性,反驳了牛顿的微粒说,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基础(来源:Hecht, Optics, 5th ed.)。
波长测量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间距 (Delta y) 和参数 (D/d),可精确计算单色光波长。例如钠黄光(589.3 nm)的测量误差可控制在0.1%内(来源:Jenkins & White, Fundamentals of Optics)。
相干光源生成
双棱镜无需分振幅或分波前,直接通过折射创造相干光,简化了干涉实验装置(来源:MIT OpenCourseWare, Optics Lab Manual)。
菲涅耳在1816年向法国科学院提交的实验报告中首次描述该装置(来源:Fresnel, Mémoire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1826)。现代应用中,双棱镜衍生物已用于激光干涉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精密测量技术(来源:Optica Publishing Group, Applied Optics Vol. 58)。
图示说明
图1:双棱镜截面呈V形,顶角约1°–2°,折射使单光源分裂为两虚光源。
图2:干涉条纹为等间距直条纹,条纹密度与波长成反比。
权威参考来源
菲涅耳双棱镜是一种基于分波前干涉原理的光学装置,主要用于研究光的波动性质。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菲涅耳双棱镜由两块底面相合、顶角极小且相等的薄三棱镜组成,通常由同一块玻璃磨制而成。其外形类似一个顶角极大的等腰三棱镜,可视为两个楔角很小的直角棱镜组合。这种设计使单色光通过双棱镜后,被分成两束相干光,仿佛从两个虚光源发出。
当单色缝光源(如激光)垂直入射时,双棱镜的上半部分使光束向下偏折,下半部分使光束向上偏折,形成两个虚像光源 ( S_1' ) 和 ( S_2' )。这两束光在重叠区域发生干涉,产生明暗相间的条纹,其性质与杨氏双缝干涉类似。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为: $$ lambda = frac{d Delta x}{D} $$ 其中,( lambda ) 为光波长,( d ) 为虚光源间距,( Delta x ) 为条纹间距,( D ) 为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
双棱镜的折射率、楔角、厚度等参数会影响干涉效果。实验中需严格调节光学元件共轴,并使用扩束镜形成点光源。此外,虚光源像面位置的精确确定是提高测量精度的难点。
该装置由菲涅耳于1826年设计,其思想至今仍被用于全息显微、相衬成像等领域。现代实验中,通过分光计和等厚干涉方法可进一步优化参数测量。
总结来看,菲涅耳双棱镜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分波前干涉,是光学实验中验证波动性和精密测量的经典工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