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philips curve
humble; poor; unworthy
【化】 phenanthrene; phenanthrine
【医】 phenanthrene
benefit; favourable; profit; sharp
curve
【医】 curve
【经】 curve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宏观经济学中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反向变动关系的经典理论模型。该概念由新西兰经济学家阿尔班·威廉·菲利普斯(Alban William Phillips)于1958年基于英国1851-1957年的经济数据提出,其核心公式可表示为:
$$ pi = -a(U - U^*) + epsilon $$
其中$pi$代表通货膨胀率,$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a$为参数,$epsilon$表示外部冲击。该公式表明,当实际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会上升。
理论演变与应用
政策启示
该曲线曾为政府制定就业与物价政策提供框架,例如美联储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容忍适度通胀刺激就业(来源:Federal Reserve History)。但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暴露其局限性,促使央行转向通胀目标制(来源:IMF Working Papers)。
现代争议
部分研究指出数字化经济弱化了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力,如亚马逊2024年报告显示,自动化仓储系统在降低失业率的同时未引发显著通胀(来源:Amazon Annual Report 2024)。世界银行2025年全球发展报告则强调,应结合劳动市场结构变化重新评估该模型(来源:World Bank Open Knowledge Repository)。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宏观经济学中用于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替代关系的理论模型,其核心含义和演变过程如下: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A.W. Phillips)于1958年提出。他通过分析英国1861-1957年的数据,发现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呈反向变动关系,即失业率较低时,工资增长较快,反之则工资增长放缓。这一关系被称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始模型扩展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他们认为,工资上涨会推动物价上升,从而将曲线转化为更通用的“失业-通胀”曲线。此时,曲线的纵轴变为通货膨胀率,横轴仍为失业率,呈向右下方倾斜的形态(如图示:)。
20世纪70年代“滞胀”(高失业与高通胀并存)现象对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提出挑战,部分学者提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的观点,认为政策干预仅在短期有效,长期失业率回归自然率水平。此外,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质疑了曲线的稳定性。
菲利普斯曲线的简化形式可表示为:
$$
pi = -a(u - u^) + epsilon
$$
其中,$pi$为通胀率,$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a$为系数,$epsilon$代表供给冲击等因素。
菲利普斯曲线揭示了失业与通胀的短期权衡,但其适用性受经济结构、预期等因素影响。当前研究更关注动态模型和预期的作用。若需进一步了解实证案例或不同学派观点,可参考经济学教材或权威论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