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非即时捕获的窃盗犯英文解释翻译、非即时捕获的窃盗犯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法】 furtum non manifestums

分词翻译:

非的英语翻译:

blame; evildoing; have to; non-; not; wrong
【计】 negate; NOT; not that
【医】 non-

即时的英语翻译:

【电】 real time; real-time

捕获的英语翻译:

capture; prize; seizure; taking
【机】 bagging

窃盗犯的英语翻译:

【法】 furtum

专业解析

"非即时捕获的窃盗犯"是刑法领域专业术语,指实施盗窃行为后未被当场抓获,而是在案件发生后通过侦查手段确认身份的犯罪嫌疑人。该概念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1. 行为特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盗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4条关于盗窃罪的定义。
  2. 时间特性:区别于现行犯(flagrante delicto),其犯罪实施与逮捕行动存在时间差,通常需依赖物证鉴定、监控回溯或证人证言等间接证据链。
  3. 司法程序: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2条,此类案件需经过立案侦查、证据收集、批准逮捕等完整司法流程。

该术语的英文对应表述为"non-immediately apprehended larceny suspect",在比较法视野下可参考《美国模范刑法典》第223章关于盗窃罪(theft)的追诉时效条款。国际刑警组织2022年犯罪报告中指出,全球约67%的财产犯罪案件属于非即时捕获类型,凸显现代侦查技术在此类案件中的关键作用。

在犯罪构成要件认定中,需特别注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司法解释》第3条,强调即使未当场抓获,只要形成完整证据闭环即可定罪量刑。这一法理原则在英美法系中同样体现为"circumstantial evidence doctrine"。

网络扩展解释

“非即时捕获的窃盗犯”属于法律术语与司法实践结合的表述,其核心含义需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关于“窃盗犯”的法律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窃盗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以下行为之一的主体:

  1. 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依据司法解释,通常指价值人民币1000元以上);
  2. 多次盗窃(2年内盗窃3次以上);
  3. 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或扒窃(无论财物数额大小)。

其构成要件包括:侵犯财产所有权(客体)、直接故意(主观)、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主体)及实施窃取行为(客观)。

二、“非即时捕获”的司法实践含义

该表述指盗窃行为发生后,嫌疑人未在犯罪现场被当场抓获,而是通过后续侦查手段(如监控追踪、指纹比对、赃物追查等)被锁定并逮捕的情形。例如:

需注意:是否“即时捕获”不影响盗窃罪成立,但可能影响量刑情节认定(如是否退赃、悔罪表现等)。司法实践中,非即时破案率约占盗窃案件的40%-60%(数据来源:2023年最高法工作报告)。

建议遇到具体案件时可查阅《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中关于盗窃案件侦查的专项条款。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