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quare-dance
方块舞(Square Dance),又称方形舞或四对舞,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也是美国官方认可的国家民俗舞蹈。其名称源于舞蹈的基本队形——四对舞伴(八人)组成一个正方形(square),在“喊舞者”(caller)的口令指挥下,伴随轻快的民间音乐完成一系列程式化舞步和队形变换。
基本形式与结构
舞蹈通常由四对舞伴组成一个方块,每对舞伴占据正方形的一边。核心角色是“喊舞者”,他们通过歌唱或吟诵的方式发出标准化的口令(calls),如“promenade”(行进)、“do-si-do”(背对背绕行)、“allemande left”(左手拉手绕行)等,指导舞者完成特定的舞步和队形变化。舞者无需事先编排,只需根据口令即时反应,强调即兴与合作。来源:美国国家民俗中心(Library of Congress, 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历史渊源与发展
方块舞起源于17-18世纪欧洲移民(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带到北美的乡村舞蹈,如英国乡村舞(English Country Dance)和法国卡德里尔舞(French Quadrille)。在19世纪美国西部拓荒时期,这些舞蹈元素相互融合,并吸收了美国本土文化(如牛仔文化)的影响,逐渐标准化和普及化。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正式将方块舞定为“美国国家民俗舞蹈”。来源:美国广场舞协会(United Square Dancers of America)。
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
方块舞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社区凝聚的重要载体。传统上常在谷仓、社区中心举行,参与者不分年龄、背景,通过舞蹈互动建立社交纽带。其口令系统(caller system)体现了民主协作精神——所有舞者平等遵循统一指令,共同完成复杂图案。作为活态文化遗产,它承载了美国乡村生活记忆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来源:史密森尼民俗与文化遗产中心(Smithsonian Center for Folklife and Cultural Heritage)。
现代演变与国际化
现代方块舞分为“传统式”(Traditional)和“现代西部式”(Modern Western)。后者在二战后兴起,口令更复杂、舞步更自由,音乐也融入流行、乡村等多种风格。方块舞已传播至全球(包括中国),成为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世界各地的俱乐部定期举办活动、比赛和节庆,延续其社交与艺术生命力。来源:国际广场舞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quare Dance Callers)。
方块舞(Square Dance)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舞蹈形式,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
定义与形式
指四对舞伴组成方形队形,在口令员(Caller)的指令下完成特定舞步的社交舞蹈。它起源于美国乡村,结合了欧洲移民舞蹈和非洲裔社区的文化元素。
特点
广场舞别称
部分中文资料将“方块舞”等同于广场舞,描述为在公共场所随流行音乐跳的集体健身舞蹈,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来源支持。
误解辨析
权威词典明确将“Square Dance”定义为四对舞者的方形队列舞蹈,与中文广场舞(多指自由编排的健身舞)存在本质差异。
作为美国文化遗产,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社交属性促进社区互动,口令系统保留了早期移民的语言特色。
如需进一步了解舞蹈口令或具体舞步,可参考新东方在线词典()或有道词典()的专业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