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tragus
ear; erbium
【医】 aures; auri-; auris; ear; ot-; oto-
bead; pearl
【计】 bead
【化】 bead
【医】 bead; pearl; tears
耳珠(ěr zhū)在汉英词典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软组织部分,即俗称的“耳垂”。该部位柔软富含脂肪组织,是常见的穿孔佩戴饰物的位置。
《解剖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14)将“耳珠”列为“耳垂”的俗称,标准解剖学术语为“耳垂”,代码 A15.3.01.039 。
中医耳穴系统中,“耳珠”特指耳屏(耳道口前方的软骨突起)的别称,非指耳垂。
《针灸学词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明确标注“耳珠”为“耳屏”的别名,归入耳穴系统 。
需根据语境区分:
为避免歧义,医学文献推荐使用“耳垂”(Earlobe)和“耳屏”(Tragus)作为标准术语。
"耳珠"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传统释义(古代耳饰)
指古代女性佩戴的耳饰,又称"耳珰"或"耳璫"。这一用法最早见于汉代应劭的《风俗通》,《太平御览》卷七一八引其载:"耳珠曰璫"()。此类耳饰多为珠状,垂于耳垂下方,具有装饰功能。
现代解剖学释义
在当代语境中,耳珠也指耳垂下方的凸起部位,主要由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末梢神经较少,因此常用于穿耳洞()。该部位属于外耳结构的一部分,病变概率较低,但需注意避免外伤或冻伤。
如需更详细的古籍考证或医学解析,可查阅《太平御览》或耳科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