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ughter-in-law
"儿媳妇"是汉语中对儿子配偶的称谓,在汉英词典中对应"daughter-in-law"的释义。该词由三部分构成:"儿"指代儿子,"媳"表示婚姻关系中的女性配偶,"妇"强调已婚女性的社会身份,组合后特指通过婚姻加入男方家庭的女性成员。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该词汇体现了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三个特征:
权威词典释义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对"儿媳"词条的定义:"儿子的妻子",其英文对应词参照《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10版(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3)的"daughter-in-law"释义:"the wife of your son"。社会文化层面的延伸解读可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汉语亲属称谓的社会演变》专题研究(2019)。
在跨文化交际中需注意语境差异:英语文化中"daughter-in-law"不区分长幼次序,而汉语可通过"大儿媳妇""小儿媳妇"等表述明确家庭地位。现代用法中,随着核心家庭结构的普及,该称谓的实际社交功能逐渐弱化,更多作为法律关系表述存在。
“儿媳妇”是汉语中常见的亲属称谓,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儿子的妻子,拼音为“ér xí fù”。该词在口语中也可简化为“儿媳”,两者含义相同。
同义词与相关词汇
文化背景与使用场景
常用于家庭语境中,强调女性在夫家的身份角色。传统上,儿媳需承担家庭责任,并与公婆建立关系,如老舍《柳家大院》中描述的“娶了儿媳妇啦,他都不知道怎么好了”。
扩展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语演变或文学作品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