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 backward attribute
在汉英词典视角下,“反向属性”通常指词汇间存在语义对立且方向互逆的关系,尤其在描述动作、状态或关系时体现为“一方行为必然预设另一方反向行为”。以下是具体解析:
反向属性(Converse Relation)
指两个词语(A与B)在语义上构成对称性对立,即A的描述隐含B的存在,反之亦然。例如:
“甲借出书给乙”必然对应“乙从甲借入书”。
“甲是乙的上级”等价于“乙是甲的下级”。
此类关系在语言学中称为“反义共现”(Reciprocal Antonymy),强调双向依存性。
维度 | 汉语表现 | 英语表现 |
---|---|---|
词性对称性 | 多为动词或关系名词(如:买/卖、教/学) | 动词为主,部分为名词(如:employer/employee) |
语法结构 | 常通过主动-被动句式转换(如:甲被乙雇佣 → 乙雇佣甲) | 需搭配介词(如:above/below, parent/child) |
语义焦点 | 强调角色互换(如:房东/租客) | 侧重关系方向性(如:give/receive) |
语言学家Cruse指出,反向关系需满足逻辑互逆性:若A是B的X,则B是A的Y(如“医生”与“病人”)。
《牛津英语词典》将此类词标注为“Conv.”,如“own/belong to”互为反向属性词条。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分析“嫁/娶”等词,指出其反向依存性受社会角色制约。
“授”与“受”(《说文解字》):
“授,予也”;“受,相付也”,二者构成动作传递闭环。
“lease/rent”:
房东“leases”房产给租客 → 租客“rents”房产自房东(《布莱克法律词典》定义)。
根据KANO模型的理论,反向属性是指产品特性中会导致用户满意度下降的要素。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定义
反向属性指用户本身对该特性没有需求,若产品强行提供,反而会引发用户不满。这类属性与用户期望背道而驰,属于典型的“过度设计”或“错误匹配需求”。
关键特点
实际案例
以餐饮场景为例,若用户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被添加香菜,对厌恶香菜的人群而言,这一行为会直接降低用餐体验,甚至导致投诉。
与其他属性的对比
KANO模型将用户需求分为五类:
应用建议
产品设计中需通过用户调研识别反向属性,避免“自认为有用”的功能损害用户体验。例如,可通过问卷询问用户对某功能的接受度,或采用A/B测试验证影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