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anti-dumping
in reverse; on the contrary; turn over
【医】 contra-; re-; trans-
dump; dumping; unload
【电】 dump
policy
【经】 policy
反倾销政策(Anti-Dumping Policy)是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免受进口商品低价倾销的损害,依据国际贸易规则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其核心在于通过征收反倾销税或其他限制性手段,抵消外国商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本国市场的行为。以下从法律定义、实施流程及影响三方面展开分析:
法律定义与依据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反倾销协定》(Anti-Dumping Agreement),倾销被定义为“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的行为。正常价值通常以出口国国内市场售价或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计算。例如,中国《反倾销条例》规定,当进口商品倾销幅度超过2%,且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时,可启动反倾销调查。
实施流程与机构
以中国为例,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负责反倾销调查,流程包括:
经济影响与争议
反倾销政策可短期内保护本国就业与产业(如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案,但长期可能引发贸易摩擦。据WTO统计,2023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中,涉及钢铁、化工产品占比达65%。学界指出,滥用反倾销措施可能扭曲市场竞争,需平衡产业保护与消费者利益。
引用来源
反倾销政策是国际贸易中用于应对外国商品低价倾销的核心措施,其定义、实施方式和法律依据可综合如下:
反倾销政策指一国政府针对以低于正常价值(如本国市场价格或生产成本)出口的外国商品采取的抵制措施。主要目的是:
主要通过对倾销商品征收反倾销税(进口附加税),税额通常为正常价值与倾销价格的差额。例如美国规定,若进口商品到岸价低于出厂价即触发反倾销措施。
包括立案调查、初步裁定、终裁等阶段。WTO还规定日落复审制度,要求反倾销措施实施满5年后需重新评估必要性。
尽管WTO试图规范反倾销,但各国常将其作为贸易保护工具。例如2009年中国曾对美国汽车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案例或法律条文细节,可查看、3、9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