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countervailing subsidy
in reverse; on the contrary; turn over
【医】 contra-; re-; trans-
dump; dumping; unload
【电】 dump
allowance; subsidy; subvention
【经】 benefit; emoluments; grants; subsidize; subsidy; subvention
反倾销津贴(Anti-Dumping Duty)是国际贸易中一种针对倾销行为的救济措施,指进口国政府为抵消外国商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在本国市场销售造成的损害,依法对特定进口商品征收的附加关税。其英文对应词为“Anti-Dumping Duty”,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中定义为“为抵消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而征收的特别关税”。
从法律框架看,世界贸易组织(WTO)《反倾销协议》(Agreement on Implementation of Article VI of GATT 1994)规定,成员方需满足三个条件方可实施反倾销津贴:1)存在倾销行为;2)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威胁;3)倾销与损害存在因果关系。中国商务部在实际操作中会依据《反倾销调查立案暂行规则》进行价格差异计算,通常采用“正常价值”(出口国国内市场售价或生产成本)与出口价格对比法,差额部分即为反倾销税率基础。
经济效应层面,反倾销津贴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帮助国内产业恢复竞争力,但也可能引发贸易伙伴的报复性措施。例如欧盟曾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税后,中方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提出磋商请求,最终双方达成价格承诺协议。
参考来源:
“反倾销津贴”可能是一个表述上的混淆。根据相关法律定义和国际贸易术语,更准确的表述应为“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
反倾销税是针对进口商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本国市场(即倾销行为)而征收的附加税,目的是抵消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
实施条件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反倾销调查由商务部负责,最终可征收反倾销税。
定义
反补贴税是针对外国政府或机构对出口商品提供补贴(如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而征收的特殊关税,旨在抵消补贴带来的价格优势,保护国内产业。
实施条件
法律措施
包括临时措施、承诺协议及最终征收反补贴税。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法律程序,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相关协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