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震的"在汉英对照语境中主要指通过特定技术手段减少地震破坏的特性,其核心概念可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术语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英译为"earthquake-resistant"或"seismic-proof",指建筑物、设备等具备抵抗地震冲击的能力。该词常与"seismic design"(抗震设计)构成专业搭配,体现工程领域的预防性技术特征。
建筑应用 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将其细化为三级标准:抗震设防烈度6-9度的建筑需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防震要求。国际地震工程协会(IAEE)统计显示,采用基础隔震技术的建筑可降低60%-80%地震能量传导。
设备设计 牛津汉英双解词典特别指出,精密仪器标注"防震"(shockproof)时,既包含防机械震动也含抗震功能,如医疗CT机的三维减震系统设计。
相关概念 中国地震局科普中心将防震体系分为"硬防震"(结构加固)和"软防震"(预警系统)两大类别,后者包含日本开发的早期地震预警技术(EEW),可在主震波到达前10-30秒发出警报。
该术语在工程英语中常与"aseismic"(抗震的)、"vibration-damping"(减震的)形成近义词群,但"earthquake-resistant"更强调整体结构的抗毁能力。
“防震”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
抗机械震动
指通过特殊设计或装置,使物体(如手表、仪表、机器等)减少因外部震动导致的损坏。例如,手表中的防震器能保护内部机械结构在撞击时正常运转。
防地震灾害
指针对地震采取预防措施,包括建筑物抗震设计(如加固结构)、应急物资储备等,以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
部分解释提到“防震是防止地震发生”,此说法不准确。防震的核心是“减轻震害”,而非阻止地震本身。
如需了解具体防震技术或规范,可参考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如《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或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