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starch iodide
farina; starch
【化】 amylum; starch
【医】 amyl-; amylo-; amylon; amylum; fecula; starch
iodide
【化】 iodide
【医】 iodide; iodidum; ioduret
淀粉碘化物(Starch-Iodide Complex)是直链淀粉与碘分子形成的螺旋形包合物,其化学本质为淀粉中的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构成螺旋结构,能够包裹碘分子形成深蓝色络合物。该现象由法国化学家让-巴蒂斯特·杜马于1814年首次描述,现已成为碘元素检测的标准方法之一。
从分子结构角度分析,直链淀粉每6个葡萄糖单元构成一个螺旋周期,碘分子(I₂)在其中以I₅⁻离子链形式存在,电子跃迁产生520-680 nm波长的可见光吸收带,呈现特征性蓝紫色。支链淀粉因分支结构无法形成连续螺旋,故显色能力较弱。
汉英词典中对应词条可参考《牛津化学词典》,其定义为:"a blue-black complex formed when iodine interacts with the helical structure of amylose"(当碘与直链淀粉螺旋结构相互作用时形成的蓝黑色复合物)。该反应灵敏度达0.1 μg/mL,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参考AOAC 920.152标准)、水质分析(EPA 3500-I方法)及生物化学实验。
关于“淀粉碘化物”的解释需要结合淀粉与碘的显色反应机制及碘化物的化学性质进行说明:
显色原理
淀粉(尤其是直链淀粉)与碘单质(I₂)结合会形成螺旋状包合物。碘分子嵌入直链淀粉的螺旋结构中,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吸收特定波长光后呈现蓝色。支链淀粉则因结构差异显紫红色,糊精则显橙红色等。
颜色影响因素
化学本质
碘化物是含碘元素且碘呈-1价的化合物(如KI、NaI),分为离子型(活泼金属)和共价型(非金属或弱金属)。
与淀粉显色的关系
碘化物本身不含游离碘单质(I₂),因此不会直接使淀粉显色。若碘化物溶液经氧化生成I₂(如酸性条件下被氧气氧化),才会出现蓝色。
“淀粉碘化物”并非标准化学术语,实际指代两种现象:
此显色反应广泛用于:
如需进一步了解淀粉合成或碘化物具体化合物性质,可参考、5、9的高权威性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