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ant panda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哺乳动物,在汉英双语语境中具有多重含义和科学定义:
生物学定义 汉语中"大熊猫"专指食肉目熊科的大熊猫属物种,英文对应"Giant Panda"。其黑白毛色构成独特标识,《中国动物志》记载其成年体重可达160公斤,具有食肉目动物中特化的植食性特征(《中国动物志·兽纲》,科学出版社)。
文化象征 作为中国"国宝",该物种在跨文化传播中承载特殊意义。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自1961年起采用大熊猫形象作为会徽,象征全球生态保护理念(WWF官方文献库)。
生态指标 大熊猫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物种,其栖息地覆盖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的六大山脉,现存野生种群约1864只(IUCN红色名录,2023年数据)。
语言对应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将"熊猫"英译细分为:"giant panda"特指大熊猫,"red panda"对应小熊猫,强调二者在分类学上的差异(第10版,2020)。
保护术语 中国政府设立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占地2.7万平方公里,该专有名词官方英译为"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
“大熊猫”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大熊猫是哺乳纲、熊科的食肉目动物,属中国特有物种。其体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通常为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外形特征包括黑白相间的毛发、圆脸、显著的黑眼圈、内八字行走姿势及锋利的爪子。
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肃南部、陕西西南部,栖息于海拔2600-3500米的竹林地区,喜独居、善爬树,主食为竹类植物。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因濒危性和稀有性被列为中国“国宝”,并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物种。其形象也衍生出文化比喻,代指珍贵或罕见的事物。
成年大熊猫毛发厚密坚硬,可达4英寸(约10厘米),皮毛具有保温功能,适应高海拔低温环境。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保护措施或文化内涵,可查阅相关生态保护文献或文化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