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avy snow
大雪(Dàxuě)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在汉英词典中通常呈现以下解释层次:
一、节气概念 《现代汉英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对应公历12月6-8日,英文译作"Major Snow"。《中国天文历法纲要》指出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标志着仲冬时节开始。此时期东亚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北方多出现显著降雪,《中国气象百科全书》记载该节气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反映古代农耕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总结。
二、气象学定义 《大气科学术语》将"大雪"解释为24小时内降雪量达5.0-9.9毫米的天气现象,世界气象组织(WMO)对应英文术语为"heavy snow"。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将积雪深度超过15厘米定义为大雪天气的参考指标。该标准在《国际天气现象编码规范》中被全球多数气象机构采用。
三、文化引申义 在文学语境中,《汉英对比语言学》记录其常被借喻为"重大考验",如"经大雪而不倒"对应英文成语"weather the storm"。民俗学研究显示,北方地区至今保留着"大雪腌肉"的传统习俗,该表述在《中华民俗大观》中被直译为"preserve meat during Major Snow"以保留文化意象。
“大雪”一词包含两层主要含义,综合多来源信息解释如下:
定义与时间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在公历12月6日-8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255度。它标志着仲冬(子月)的正式开始,昼夜温差进一步增大,白天渐短。
气候特征
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温普遍低于0℃,降水形式以雪为主,但实际降水量可能减少(北方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仅几毫米)。强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时易形成大雪或暴雪。古人将大雪分为三候:“鹖鴠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名称由来
与小雪节气相比,“大雪”指降雪概率更高、范围更广,而非指雪量一定大。“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反映了古人对气候趋势的观察。
文化与习俗
民间有腌肉、封河观赏等习俗,并注重防寒保暖养生。
指降雪量大的雪,古籍中早有定义,如《左传》载“平地尺为大雪”。唐诗“大雪满弓刀”(卢纶)等文学描述也印证了这一含义。
补充:大雪的英文译名为“Major Snow”。若需了解具体习俗或农事活动,可进一步查阅民俗资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