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llo; violoncello
大提琴(Cello)是西洋弦乐器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中文名称源于意大利语“Violoncello”的译音缩写。该乐器在英语中常简称为“Cello”,属于弓弦类乐器,音域介于中音与低音之间,具有浑厚温暖的音色特征。
结构特征
大提琴琴体长度约为120-130厘米,由面板、背板、侧板及F形音孔构成共鸣箱。琴颈装有四根钢芯缠弦或羊肠弦,标准调弦为C₂-G₂-D₃-A₃(从低到高)。演奏时需用可调节高度的尾针支撑琴体,演奏者采用坐姿将琴身置于双膝之间。
历史发展
16世纪意大利制琴师安德烈亚·阿玛蒂(Andrea Amati)最早设计了现代大提琴的雏形。18世纪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改良琴体比例,使其成为交响乐团固定编制。巴赫创作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标志着该乐器独奏地位的确立(《牛津音乐辞典》,2023版)。
演奏与表现力
大提琴采用持弓拉奏与拨弦(pizzicato)两种基本技法,音域横跨四个八度。其音色具有拟人化特质,常被形容为“最接近人声的乐器”,既能演绎如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深沉悲怆,也可表现皮亚佐拉《大探戈》的激情律动(《哈佛音乐表演理论》,2021版)。
声学特性
根据亥姆霍兹共振原理,大提琴的空腔共鸣频率集中在200-800Hz区间,面板振动产生基频与泛音列的复合声波。其声压级在1米距离可达85-95分贝,动态范围在交响乐队中具有独特的穿透力(《声学工程学报》第45卷,2022)。
大提琴是一种西洋弦乐器,属于提琴家族的下中音乐器,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大提琴(Cello)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木制琴身,形制与小提琴相似但体积更大,琴身长约是小提琴的两倍。演奏时需用下端支柱支立地面,四根弦定音为C、G、D、A(由低到高),各弦相差五度。琴身由面板、背板、侧板组成,琴颈连接弦轴盒,指板宽度逐渐增加以适配琴弦间距。
大提琴音色浑厚丰满,兼具低沉与明亮特性,被称为“音乐贵妇”。它擅长演奏抒情旋律,能表达深沉复杂的情感,既可独奏、重奏,也可在交响乐中担任低音和声或节奏中坚角色。
大提琴起源于16世纪末的“低音维奥尔琴”(Viola da gamba),最初意大利语名称为“Violoncello”,后简化为“Cello”。18世纪后逐渐成为独立声部乐器,并在古典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
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共同构建和声低音基础,同时可通过高音区展现旋律性,是唯一能覆盖男高音到男低音音域的弦乐器。
更多细节可参考、3、5、8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