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赦"在汉英法律语境中具有特定含义,根据权威法律文献解释,该术语包含三层核心要义:
法律定义
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对特定时期犯某类罪行的全部或部分罪犯免除刑罚的执行(《元照英美法词典》2023版)。英文对应词"amnesty"源自希腊语"amnestia",强调对过去行为的法律遗忘机制,既包括刑罚豁免,也涵盖犯罪记录消除。
宪法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条,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发布特赦令。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实施的第九次特赦,覆盖四类服刑人员,体现人道主义司法政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官网立法解读)。
国际实践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6(4)条确认为实现司法过渡可采用大赦制度,如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通过赦免促进种族隔离后的社会和解(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第20号一般性意见)。
与特赦的术语辨析
《布莱克法律词典》特别指出大赦(amnesty)与特赦(pardon)的关键区别:前者针对群体性犯罪,后者针对个体;前者溯及既往消灭犯罪性质,后者仅免除刑罚(第11版刑事法术语条目)。
历史典型案例
1971年美国对越南战争逃兵役者的大赦引发法理争议,联邦最高法院在"Schick v. Reed"案中确认总统赦免权不受司法审查(《美国最高法院判例汇编》419 U.S. 256)。
大赦是指国家元首或最高权力机关对某一时期内不特定范围的罪犯,依法免除其刑罚或刑事责任的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性质
大赦属于赦免制度的一种,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如议会)或元首颁布法令实施,适用于特定时间段内符合条件的所有罪犯,而非针对个人。其核心特点是同时赦免“罪”与“刑”,即既免除刑罚执行,也消除犯罪记录,使被赦者视为无前科。
适用范围与效力
与特赦的区别
特赦仅针对特定罪犯,仅免除刑罚不消除犯罪记录,而大赦范围更广且效力更强。例如,特赦后仍可能构成累犯,但大赦后则无此影响。
实施条件与现状
大赦通常在特殊社会背景下实施,如国家庆典、政策调整等。需注意的是,中国现行法律未规定大赦制度,实践中以特赦为主。
历史与示例
该制度源远流长,如《史记》记载秦二世曾“大赦天下”以稳定政局。现代国家在战后或政治转型期也可能使用大赦促进社会和解。
以上内容综合了法律定义、效力对比及实际应用,主要参考自权威百科、词典及法律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