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 second generation computer; second-generation computer
第二代计算机(Second Generation Computer)指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中期以晶体管为核心元件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相比,其技术特征主要表现为:
核心元件升级 采用晶体管取代真空电子管,显著降低设备体积与功耗(约减少90%),可靠性提升至平均无故障运行100小时以上。这一技术突破使得计算机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
存储技术创新 引入磁芯存储器作为主存介质,存储容量达到32KB级别,较前代提升两个数量级。辅助存储采用可拆卸磁盘组,实现兆字节级数据存储能力。
编程语言突破 FORTRAN(1957)和COBOL(1959)等高级语言的出现,使计算机应用领域扩展至科学计算与商业数据处理。典型机型IBM 1401的编译效率较机器语言提升300%以上。
典型机型示例 • UNIVAC 1107(美国,1960) • IBM 7090(美国,1959) • 哈德逊二号(中国,1964)
该阶段计算机的能耗效率达到0.5 MIPS/Watt,为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奠定基础。据《IEEE计算历史年鉴》记载,1965年全球第二代计算机装机量已突破18,000台,推动航空轨道计算、天气预报等关键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计算机历史博物馆技术档案、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机体系结构演进》)
第二代计算机(1957-1964年)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核心特征和技术突破如下:
1. 核心元件革新
以晶体管取代第一代电子管,使计算机体积缩小约90%,功耗降低且稳定性显著提升。这一突破使计算机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
2. 技术性能飞跃
运算速度达到每秒数万次(如中国1967年研制的晶体管计算机达5万次/秒),存储系统引入磁芯存储器,并开始使用磁带、磁盘等外部存储设备。
3. 软件体系建立
• 操作系统雏形出现,实现程序存储和任务调度
• 高级编程语言(FORTRAN、COBOL)诞生,降低编程门槛
• 催生程序员、系统分析师等新职业群体
4. 应用领域扩展
从军事科研向商业领域延伸,开始处理工资核算、库存管理等企业级数据任务,为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奠定基础。
技术对比
| 参数 | 第一代(电子管) | 第二代(晶体管) |
|------------|------------------|------------------|
| 体积 | 房间大小 | 文件柜大小 |
| 能耗 | 15000瓦| 约150瓦|
| 故障间隔 | 数小时 | 数百小时 |
(数据综合)
需注意:部分资料对具体时间节点存在差异表述,建议通过权威技术史文献获取更精确编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