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ipping
"绊倒的"在汉英词典中具有双重词性特征。作为动词短语时,其核心含义为因障碍物导致的意外跌倒动作,对应的英文翻译为"trip over"或"stumble over"。该动作通常包含三个要素:地面障碍物(如石块、绳索)、人体失衡状态、瞬间的倒地结果。
作为形容词使用时,"绊倒的"描述物体引发跌倒的潜在危险性,英文对应"tripping"或"stumbling"。这种用法常见于安全警示场景,例如建筑工程现场标注"绊倒风险区域"(tripping hazard zone)。
该词汇的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英语言对意外事件的认知共性。据《现代汉语词典》词源考据,其甲骨文构型包含"绳索缠绕足部"的象形元素,与英语词源中"trip"的古英语"trippan"(轻踏)形成跨文化语义呼应。在句法应用方面,及物动词用法需搭配具体障碍物,如"被电线绊倒",不及物用法则强调跌倒本身,如"在黑暗中绊倒"。
值得注意的语义扩展包括体育竞技中的战术性绊倒(legal tripping in hockey),以及隐喻用法指代计划受阻(如"项目被预算问题绊倒")。《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特别标注了该词在法律文本中的特殊含义,即"蓄意妨碍他人行动"的侵权行为。
“绊倒的”一词在不同语境中主要有以下解释:
该词的核心语义聚焦于"意外受阻导致失衡",既可用于具体物理场景,也可延伸至抽象领域。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多数情况下作为被动状态描述词。若涉及法律文书或专业领域,建议结合具体上下文进一步确认含义边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