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moral education
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在汉英词典中通常定义为"通过系统化教学培养个体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其核心包含以下四方面内涵:
价值观培养体系
根据中国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三个维度。美国教育学家Lawrence Kohlberg提出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强调通过认知冲突促进道德判断力提升。
行为规范建构机制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道德教育解释为"传承社会行为准则的教育活动",包含礼仪规范、法治意识、职业伦理等内容模块。牛津大学出版社《汉英大词典》特别指出其涉及"分辨善恶的实践能力培养"。
社会责任感培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公民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现代道德教育需培养"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通过志愿服务、社区实践等方式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理念形成跨时空呼应。
跨文化伦理共识
剑桥大学《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显示,不同文化体系在道德教育中都包含诚实、公正、同情等共性元素,同时保留着文化特异性表达方式。这种普世价值与地域特色的结合,构成全球伦理对话的基础。
道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化的活动,培养个体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情感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道德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认知与行为习惯。其最终目标是使个体将社会道德准则内化为自觉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语境下的道德教育更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培养,而西方更侧重公民责任与个人品德发展。
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注重从规则遵守到内在价值认同的转化。例如孔子提出的“文行忠信”教育观,强调知行合一。
扩展说明:现代道德教育已超越传统说教,更多采用情景模拟、案例讨论等互动方式,尤其在青少年阶段更注重通过实践强化道德判断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