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旗"在汉英词典中对应英文词汇"white flag",是具有多重文化含义的象征符号。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1. 字面含义与基本定义 白旗指纯白色的布制旗帜,英文直译为"white flag"。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定义为"a flag waved as a signal of surrender or truce"(投降或休战信号旗)。中文《现代汉语词典》将其描述为"战争中表示投降或要求谈判的白色旗帜"。
2. 历史象征意义 作为国际通用符号,白旗的使用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该传统源于"士兵撕下白色衣料作为临时停战标识"的战场实践。在汉文化中,《孙子兵法》"围师遗阙"战术常伴随白旗示降的配合使用。
3. 现代法律定位 《日内瓦公约》附加议定书规定,举白旗者应受保护,禁止攻击已表明投降意图的部队。这种法律效力使其超越文化符号范畴,成为受国际法承认的战争规则。
4. 延伸语义 当代语境衍生出"挂白旗运动"等新用法,如2021年马来西亚疫情期间民众悬挂白旗求援,被BBC报道为"民间自发互助的象征"。英语中也有"wave the white flag"的俚语,比喻竞赛中认输或争端中让步。
“白旗”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其核心意义与历史、文化及战争背景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投降或议象征
白旗最广为人知的含义是战争中表示投降或请求停战的标志。例如《三国演义》中描述“城上竖起白旗,上写『冀州百姓投降』”。这一用法在近代国际战争中被普遍采用,成为非语言沟通的通用符号。
军事联络工具
在敌对双方需要临时沟通时(如交换战俘、谈判),白旗也被用作“免战旗”,表明持旗者暂时非战斗状态。
起源与早期用途
白旗的使用可追溯至古代中国和罗马时期,最初并非直接代表投降,而是表达“休战谈判”或“暂时停战”的请求。例如掩埋战死者时举白旗,仅表示暂停战斗。
意义固化
随着时间推移,白旗逐渐被约定俗成为投降的象征。这一过程与近代战争规则的形成密切相关。
政治隐喻
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如20世纪50年代),“拔白旗”曾指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或人物,带有意识形态斗争的色彩。
文化符号
在文学作品中,白旗可象征妥协或失败。例如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期间,曾居住于北京西山正白旗驻地,相关地名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
古代军事用途
白旗的核心功能是传递非对抗意图,但其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境判断。若需了解更多古代军事符号或近现代政治隐喻,可查阅《逸周书》《三国演义》等文献,或参考、6、7、10的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