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 punch tape
stiletto
【计】 slotting
【计】 paper tape
打孔纸带(英文:Punched Tape 或 Paper Tape)是一种早期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中使用的数据存储介质,通过特定位置是否穿孔来编码二进制信息。其物理形态为长条状纸质或塑料带,宽度通常为25.4毫米(1英寸),每行包含5-8个孔位,代表不同字符或指令。
在技术发展史中,打孔纸带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纺织机械的控制系统,后广泛应用于20世纪中叶的计算机程序输入与电报通信领域。例如,ENIAC等第一代计算机通过读取纸带孔洞完成程序加载,而电报领域则用博多码(Baudot Code)实现文字传输。
其编码原理采用二进制机制:穿孔位置代表“1”,未穿孔位置代表“0”。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曾制定ISO 1113规范,统一纸带尺寸与编码规则。典型应用包括数控机床指令传输、早期卫星遥测系统及航空订票终端数据交换。
美国计算机历史博物馆(Computer History Museum)馆藏资料显示,IBM 026键控穿孔机等设备曾是该技术的关键生产工具。随着磁带和磁盘存储技术的普及,打孔纸带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退出主流应用场景。
打孔纸带是一种通过物理穿孔方式记录数据的早期信息存储介质,主要应用于计算机和工业领域。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数据编码方式
通过特定位置的孔洞表示二进制数据,通常以「有孔为1,无孔为0」的规则转换。每行孔位包含同步孔、数据孔和校验孔,例如奇偶校验孔用于验证数据完整性。
物理结构
由长条纸带制成,孔洞横向排列成多个通道(轨道),常见规格为每行8-9孔位,其中1个为同步孔,其余为数据位。
计算机领域
作为早期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通过光电扫描读取信息。相较于更早的穿孔卡,纸带具有连续存储优势。
工业领域
用于数控机床编程(NC编程),以及电子元器件封装材料(如纸质载带)。针式打印机也曾依赖纸带提升工作效率。
毛刺处理
现代生产中采用高温高压气体去除冲孔后的残留毛刺,需精确控制温度(500-1500℃)和气压(2-12公斤),避免烧坏纸带。
编程实现
通过特定编码规则将二进制代码转换为孔位排列,纸带输入计算机后由读带机解析执行。
随着磁存储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打孔纸带已逐步被淘汰,但在部分传统工业设备和历史研究中仍有应用。其原理对早期计算机科学和二进制数据存储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编码规则或生产工艺,可参考来源(奇偶校验)、(毛刺处理技术)等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