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ring ploughing
春耕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指春季进行的土地翻耕、播种等农事活动,英文译为“spring ploughing”或“spring cultivation”。这一农时行为具有三重核心意义:
农时规律性
春耕通常始于农历二月初(阳历3月至4月),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春分”密切相关。此时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土壤解冻,符合《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的耕作原则。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指出,全球温带地区超60%的粮食作物依赖春季播种完成生产周期。
生态循环价值
春耕通过翻动土壤改善通气性,促进有机质分解,同时清除越冬害虫,为作物创造健康生长环境。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表明,科学春耕可使水稻产量提升12%-15%(《中国农业科学》2023年数据)。现代农业结合卫星遥感与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春耕决策。
文化符号意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耕仪式如“开犁祭”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周边延续7000余年,体现“天人合一”哲学观。唐代诗人韦应物《观田家》中“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即描绘此场景,印证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纵深。
当前中国农业农村部通过《春耕生产指导意见》统筹全国耕种计划,确保粮食安全战略实施(农业农村部官网,2025年春季工作部署)。
“春耕”指春季进行的农田耕作活动,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具体含义可综合多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义 春耕(拼音:chūn gēng)指春季播种前翻松土壤、准备种植的农事活动。其核心目的是为作物生长创造适宜条件,包含犁地、施肥、播种等步骤()。
二、时间范围 在中国及类似气候地区,春耕主要集中在3月至5月,此时气温回升、土壤解冻,利于种子发芽()。
三、主要工作内容
四、文化与生产意义
五、现代发展 现代农业引入机械化耕作、无人机喷洒、智能灌溉等技术,大幅提升春耕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示例诗句
“便起高亭临北渚,欲乘长日劝春耕”(宋·曾巩),体现了春耕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