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plete; satiate
eat one's fill; cloy; glut
"吃饱的"是汉语中描述进食后满足状态的形容词短语,其核心语义指向食物摄入量达到生理需求的饱和点。从汉英词典编纂角度分析,该短语的语义层次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基础释义
指进食行为完成后的物理状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摄入食物量足以消除饥饿感"。对应英语常用"full"或"satiated",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示例句:"After three bowls of rice, he felt completely satiated."
语境延伸
在特定语用场景中可衍生隐喻义,如"吃饱了撑的"表示无事生非,《新世纪汉英大词典》标注其英文对应表达为"act restlessly due to overeating"。此时短语已脱离字面意义,转为描述非理性行为。
语法特征
作为述补结构,"饱"充当结果补语修饰动词"吃",《汉英对比语法导论》指出该结构在翻译时需注意时态完整性,建议采用完成式"have eaten one's fill"而非简单现在时。例如规范译文应为:"我已经吃饱了→I have eaten my fill."
语义辨析方面需注意与"吃够的"区别:前者强调生理满足,后者侧重心理厌倦,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特别标注"吃够了苦头"不可替换为"吃饱苦头"。这种细微差异在汉英转换时需结合语境选择"be fed up with"或"be satiated with"等不同表达。
“吃饱的”指在进食后胃部感到满足、不再饥饿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摄入足够食物后产生的饱腹感,满足生理需求。该词既描述身体对食物量的反馈(如“我吃饱了”),也可引申为心理满足感。
现代营养学建议
多数观点提倡“七八分饱”,即进食量以消除饥饿感但不撑胀为宜,有助于平衡营养摄入和消化负担。这与传统“吃饱”概念形成对比,强调适度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文言文中的表达
古汉语中常用“飽”(如“飽食終日”)或“飫”(如“飫甘食”)表示吃饱状态。前者侧重饱足,后者隐含享受美食的意味。
相关词汇扩展
西语翻译
西班牙语中对应“satisfecho/cha”(满足的)或动词“hartarse”(吃饱),例句如“Estoy lleno”(我饱了)。
提示:若需了解更详细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3、6、8中的西语及文言文相关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