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饱"在汉英词典中的核心释义为"to eat one's fill",指通过进食达到生理满足的状态。该词汇由动词"吃"(eat)和形容词"饱"(full)构成复合结构,描述完成进食动作后获得的饱足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定义为"进食量达到身体所需"(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对应英语短语"to satisfy hunger completely"(来源:《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饱"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现米粒装满食器的象形结构,印证其"满足"的本义。现代用法中既可作谓语(如"我吃饱了"),也可构成动补结构(如"吃饱喝足")。《汉英大词典》特别指出该词常引申为"满足基本需求",如"吃饱穿暖"对应英文"have enough to eat and wear"(第3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跨文化交际中需注意语境差异:英语中"full"多指胃部充盈的物理状态,而中文"饱"兼具生理满足与心理满足双重含义。商务版《当代汉英词典》建议正式场合使用"have had sufficient food",非正式语境可用"stuffed"表达过度饱食(第6版,商务印书馆)。
“吃饱”是一个中文口语常用词组,由动词“吃”和形容词“饱”组成,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进食使饥饿感消失,达到满足状态”。具体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字面意义
指摄入足够食物后,胃部不再感到饥饿的生理状态。例如:“我吃饱了,再吃不下任何东西了。”
引申用法
文化关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吃饱”常与幸福感挂钩,如“民以食为天”的谚语,反映饮食在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语法特征
属于动补结构(动词+结果补语),类似结构还有“喝足”“睡醒”等,强调动作达到的最终状态。
需注意语境差异: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更常用“用餐完毕”“已进食足够”等表达,而“吃饱”多用于日常对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