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认”在汉英词典中的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三种情境下的应用,分别对应不同的英文表达及语义层次:
法律或事实层面的确认(对应“admit”)
指在压力或证据下不情愿地接受事实或承担责任。例如:“犯罪嫌疑人承认了罪行”译为“The suspect admitted to the crime”。牛津词典将admit定义为“to agree, often unwillingly, that something is true”(《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10版,https://w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
社会关系中的公开认可(对应“acknowledge”)
用于正式或礼节性认可他人权利、地位或成就。例如:“政府承认新政权”译为“The government acknowledged the new regime”。剑桥词典指出acknowledge包含“accept or admit that something exists, is true, or is real”的复合语义(《剑桥英汉双语词典》,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
学术与政治领域的权威认证(对应“recognize”)
特指通过法定程序给予官方地位,如“中国承认163个国家的学历”译为“China recognizes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from 163 countries”。韦氏词典强调recognize在法律语境中的“to accept as being of a particular status”属性(《韦氏法律词典》,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
该词在不同语境中存在语义强度差异:从被迫的admit到中立的acknowledge,再到主动授权的recognize,构成从消极接受到积极认证的连续语义谱系。典型反义词包括“否认(deny)”和“拒绝(refuse)”,近义词则含“确认(confirm)”和“认可(endorse)”。
“承认”是一个汉语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和用法:
确认事实的真实性
指不隐瞒或公开接受某件事情的真实性。例如:“他承认自己犯了错”。这种用法常见于日常交流中,表达对错误、责任或真相的接受。
法律或官方层面的认可
在法律语境中,表示对协议、权利或身份的正式确认。例如:“法院承认这份合同的有效性”,或国际法中“国家间的相互承认”。
对他人成就或地位的接受
用于表达对他人能力、成就的肯定。例如:“学术界承认她的研究成果”,带有尊重和认可的意味。
被动接受某种状态
有时隐含不情愿但不得不接受的情况。例如:“他承认自己输了比赛”,可能包含无奈或遗憾的情绪。
常见搭配:承认错误、承认事实、承认主权、公开承认、勉强承认。
近义词区分:与“坦白”不同,“承认”更侧重接受事实,而非主动供述;与“认可”相比,“承认”更具客观性,而“认可”偏向主观赞同。
需根据语境判断具体含义,例如“承认失败”可能是主动坦诚,也可能是被迫接受结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