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punitive damages
punish; chastise; castigate; discipline; amerce; castigation; chastisement
【法】 amerce; amercement; gruelling; imposition; pain; penalization; penalty
punish; retribution; scourge; whipping
【经】 damages
charge; cost; expenses; fee; spend
【医】 fee
【经】 fee
惩罚性损害赔偿费(Punitive Damages)是英美法系中的一项特殊民事责任制度,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超出实际损失的经济处罚,惩戒恶意侵权者并威慑类似行为。从汉英词典角度解析,该术语对应英文为"punitive damages"或"exemplary damages",强调其惩戒(punish)和示范(exemplary)双重属性。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85条首次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规定故意侵害知识产权且情节严重者需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该条款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民事赔偿从传统补偿性原则向预防性司法理念的延伸(来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法典解读)。
相较于补偿性赔偿(compensatory damages)仅填补受害人损失的特点,惩罚性赔偿具有三个显著特征:①主观要件限定为故意或重大过失;②以行为恶劣程度而非实际损失为计算基准;③赔偿金额可突破实际损失数倍上限(来源:中国法学杂志2023年侵权责任专刊)。例如在2023年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审理的某专利侵权案中,法院最终判决被告按实际损失3倍支付惩罚性赔偿金,形成典型司法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国际比较法视野下,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二版)》第908条将惩罚性赔偿定义为"为惩罚恶劣行为并阻却类似行为发生的金钱赔偿",其适用常伴随欺诈、暴力等恶性侵权行为(来源:美国法律学会官网)。而欧盟多数国家基于大陆法系传统,仅在反垄断等特定领域承认惩罚性赔偿。
惩罚性的损害赔偿费是指在民事赔偿中,法院判决侵权人支付的、超出受害人实际损失部分的赔偿金,其核心目的是惩罚恶意侵权者并威慑潜在不法行为。以下从定义、特征、适用条件及法律依据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惩罚性赔偿不同于补偿性赔偿,前者旨在惩罚和威慑,后者仅填补实际损失。例如,违约金可能具有惩罚性,而一般损害赔偿仅要求等价补偿。
惩罚性损害赔偿费通过加重侵权人责任,实现社会公平与秩序维护,其适用需严格符合法定条件。具体案件中的赔偿标准和范围需结合《民法典》《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规定综合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